依稀记得小时候,夜晚,躺在院子里的椅子上,仰望天空,有一道隐隐约约的光亮,那是让牛郎织女相隔两岸的天河。
若干年后,那份记忆早已模糊,只剩刺眼的灯光,毫无顾忌地倾倒在天空画布上。
繁华的城市圈是不用奢望看到银河了,能拍的也只有星轨。
数码时代拍星轨多用合成法,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热噪点。具体做法是把相机设置成自动拍摄模式,每拍一张30s,然后间隔一秒再拍一张,算好总时间,就能知道要拍多少张,然后就可以进屋喝茶等着了。星星以北极为圆心,24小时转360度(实际上是地球自己在转),这样30度的星轨就需要2小时曝光,最后用PS或者startrail软件叠加合成,星星就会拖成线了。
其实看星轨的照片远没有看银河那样震撼。几年前有次机会出差去美国西部俄勒冈,有幸看到了璀璨的银河……
可惜当时只有24mm广角,无法容纳星野的广阔。其实这次的银河实属意外,白天的海滩还在下雨,到了晚上,我们本来已经打算离开了,而且我只带了一个章鱼脚架,勉强架住了全幅加2470.
拍摄银河不需要像拍摄星轨一样等那么久,最长30s,再长就拉出星轨了。开大光圈,高感,尽可能多地获得进光。这时候有个高感出色的全幅机身加一个大光圈广角镜头就可以了。
去年去德国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2470还买了1424. 就为了拍星空。可惜天气不好,整个旅程都被阴雨覆盖。
年初,去了澳大利亚,终于又能够去追星了。这次比较幸运,虽然有几天的阴云,使得原定的计划没能够全部成行,但也收获了不少。
其实星空本身就是这样,好比蓝天,单独出境并没太多惊艳之处,和前景精心结合起来,才会更有趣味。
这张照片还是在小镇上拍的,因此光污染还是有一点。
开进内陆,夜空就逐渐完美了,稍微离开小镇几公里,天空就会远离污染。
为了让人出境,设置个10s延迟拍摄,然后人跑到场景中,举起手电筒等待快门结束即可。
拍摄星空有太多因素干扰,包括地理位置、季节、月相、天气等等。
地理位置不必说,远离城市,远离光污染;季节会影响夜空中银河的位置,南北半球能看到的银河不同,北半球夏季的夜空能看到银河最亮的部分,而冬天就很淡;月相也会影响银河拍摄,初一前后最好,没有月光干扰,而十五的话月亮最亮,所谓月明星稀,星空就淡了;天气最无法掌握,你永远不可能让天气按照你的意图变化,其他因素都可以精确计算,而假如碰巧遇到阴天,一切都白搭。
最后,能拍银河的地方光线都很暗,往往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黑夜中的交通安全也非常重要,最好能驾车,在白天提前侦查好位置,晚上直接去拍。等天黑了临时找地方危险系数就大了。
就现在的相机技术而言,高感依然意味着高噪声。对于星空还好,反正都是亮点,而有前景结合的话必然会让画质变差,或许可以尝试对夜空和地景分别曝光,再进行合成。只是不知道下次拍星空要等到什么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