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 黄芩(苦寒) 干姜(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 黄连一两(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温甘) 甘草三两(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刘渡舟
这里论述了少阳误下以后三种不同情况,有很大的辨证意义。少阳病就是呕而发热,是小柴胡汤证的一个概括,但是这里用了下药。误下以后,如果症状没有变化,那么还是要用柴胡汤。服用以后,就会与没有误下用柴胡汤有区别,这时会出现战汗。
如果心下满而硬痛,这就是变成了结胸,半表之热进来与水结,就是结胸证,这和太阳误下后结胸的热来路不同。这里用大陷胸汤解决问题。
心下满,但是不同,这叫做心下痞,就不能用柴胡汤和大陷胸汤了。这个病的来路是呕而发热,胃里有痰才会呕。痞就是堵塞了,胃气降不了,脾气升不上去。为什么是心下痞,因为胸属于阳,腹属于阴,心下是交界,这里是阴阳交换的地方,所以痞塞发生在这里。
少阳之气不和,是横面上的半表半里之气不和。这个地方半上半下,所以三个泻心汤都是和解之法,要去渣重煎。半夏泻心汤是泻心汤的主方,主证一个是有呕,一个是大便不调,不见得是腹泻,同时有点痞。半夏祛水止呕,所以可以治疗心下痞。它实际上是小柴胡汤去掉柴胡,加上黄连,生姜变干姜。无论是胃溃疡这些消化道不和的病,还是肝炎,只要有心下痞,寒热升降不和的症状,泻心汤的方子都有用。
胡希恕
伤寒五六日正是去表内传的时候,传少阳的时候多。柴胡四证,在后面会提到但见一证便是,这里有呕,可以算是一证。但是发热不是柴胡证,柴胡证是往来寒热,但柴胡汤是解热剂,用柴胡汤没有问题。如果临床只见到了呕,可以用小半夏,因为内有停饮;如果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呕而发热,是少阳病,用小柴胡解热。如果用其他药下之,就变了,如果柴胡证仍在,那还是柴胡证,服用之后必定战汗,先蒸蒸发热,然后战栗恶寒,随后大汗,病就解了,这时暝眩状态。如果没有用泻药,是不会出现这个状态的。
第二段说的是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柴胡汤证的一个鉴别方法。如果心下满而硬痛者,就是胃满,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就是大陷胸汤证;如果满而不痛,只是满,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证。泻心汤证就是胃虚邪凑的一种病;柴胡剂是胁满,在两侧,而不是心下。所以心下满牵引两胁,不能用柴胡。
半夏泻心汤用人参补胃虚,限于心下痞硬才用,平时用也是健胃,胃实的时候不用。说人参补气,气就是津液,胃虚,就是津液不行导致气虚。同时痞硬是有热邪,要用黄连黄芩解热;半夏干姜是止呕的。这里不光有热,还有胃虚,胃里有停饮,所以肚子有渗水声,咕咕叫唤。所以它的全证是呕而心下痞硬,腹鸣,或者下利,肠胃功能紊乱,这个方子常用。
刘志杰
病入少阳,还用下法,但是用量少,没有造成变证,还是可以继续用柴胡汤。蒸蒸而振,发热汗出失用小柴胡病解的典型症状。下了以后,出现心下满而硬痛,这时大陷胸汤证,仍然需要辨证,根据症状确定用汤剂还是丸剂。如果满而不痛,但是硬,这是痞证。这里不能用小柴胡了,力量太小,要用半夏泻心汤。
痞证,寒热错杂,可以是阳明太阴合病,也可以是阳明少阴合病,甚至是厥阴病。干姜黄连是痞证的对症药,泄热温寒,各种胃病的反酸恶心胀闷疼痛,用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