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中国古代名女人”系列之
娶妻当得阴丽华 贤德应推长孙氏
汉唐气象令人神往,其代表人物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度辉煌。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两个伟大皇帝身边的两个伟大女人阴丽华和长孙皇后,一向被视为帝王的政治顾问、贤内助、后宫典范,也是广大妇女的榜样。
有人罗列了中国历史上100位名女人,号称“百花园”。在这个“百花园”里,阴丽华被称为花德,有人甚至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最幸福的皇后;长孙皇后被称为花仪,有人说她为“大唐第一夫人,盛世幕后红颜”“千古贤后”。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娶了一个患难与共、明理贤惠的妻子,成就了一代伟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阴丽华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阴氏家族是曾经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到了第七代子孙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
阴氏家族是当时南阳新野的豪门大户。阴家所占有的土地达七百余顷,车马和奴仆的规模可以同当时分封的诸侯王相比。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因为阴氏在秦、西汉时期已经数百年没有出过高官显宦,因此并没有什么政治势力。阴丽华虽然家境富足,但未能安享太平盛世,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大变革、大动荡时代。
刘秀是西汉刘氏宗室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九世之孙。刘秀九岁而父亲去世,被叔父刘良养大。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求学。
刘秀的姐夫名叫邓晨,家住南阳新野,而邓晨与阴氏有亲缘关系。借助于这层机缘,刘秀有机会接触到了阴丽华。阴家小姐的美貌给了刘秀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在长安求学的刘秀,有一次看到了执金吾率军出行,盛大的场面深深的震撼了刘秀,身为太学生的刘秀不禁感叹道:“做官就要做执金吾这种声势的官,娶妻子就要娶阴丽华那样美貌的妻子!”
刘秀的这番感叹,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终结了唐王朝290年统治而开创了五代格局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其未发迹时听闻宋州刺史的女儿张惠貌美,就发出了“丽华之叹”!后两人果结为连理,张惠助朱温灭唐建梁,成就了一番大业,也成为了五代十国的一段佳话。
明末清初的大枭雄吴三桂读到这句话时,也曾感慨:“余亦遂此愿,足矣!”
老婆好不好,老公最有发言权。刘秀对阴丽华始终赞美有加,从未见到批评或责备之语。
阴丽华的“母仪之美”体现在貌美、才贤、慈孝、仁厚等方面。她既能在刘秀落魄失势时雪中送炭,也能在刘秀顺风顺水时锦上添花。当年,刘秀大哥被杀不久娶了阴丽华,把丧事办成表面上的喜事,以迷惑敌人。阴丽华冒着极大风险,配合刘秀演一出悲喜剧。她以自己柔美善良的心,融化了刘秀的心灵创伤,使他得到了安慰与力量。
后来,刘秀为了摆脱朝廷的猜忌和陷害,听从了爱妻阴丽华的建议,到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为了不让心爱的人跟着生死未卜的自己担风险,刘秀说服丽华回娘家暂住。自己如有不测,丽华可另择良人而嫁。
阴丽华苦等刘秀,终于等到了刘秀称帝。阴丽华身上最耀眼的闪光点,是她高风亮节,主动让出皇后位置给郭圣通,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让后的皇后。她体贴丈夫,理解丈夫的难处。而刘秀也极为感谢阴丽华对自己的理解,刘秀在诏书中写了很多对阴丽华爱慕的话,这在历史上很少见。
刘秀废郭后,阴丽华作为皇后,给予郭圣通最好的待遇。刘秀逝世后,阴丽华及其儿子明帝乃至孙子章帝对国家十分关照,使郭圣通得以善终且得享儿陪无忧的天年。在中国历史上,能有此大爱表现的,真是少之又少。
在其他方面,阴丽华也不输于历朝历代的美女皇后。无论是生育皇家继承人、简朴至纯、操持后宫、仁爱、体孝、妇道、仪表,还是口碑与朝议,当好皇帝丈夫的贤内助,管理好后宫事务与天下女流事务,相夫教子,培育好皇家继承人,以及向皇帝提建议等,都很有分寸。
她还有过人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如她建议儿子选择马皇后——历史上又一位著名皇后。
刘秀与阴丽华这对人间少有的美满幸福的帝王夫妻,令人赞美与仰慕。
刘秀驾崩时,与阴丽华夫妻相伴走过34载的峥嵘岁月。历经乱世离别、皇朝建立、屈身为妾、位正中宫,阴丽华作为最理解、支持刘秀的人,始终伴随刘秀左右。刘秀也将自己千辛万苦建立的皇朝基业交到了他们的儿子手中。
明帝即位,尊皇后阴丽华为皇太后。二十四史中,对后妃的记载都是“后妃列传”,唯有东汉一朝,是“皇后本纪”。阴丽华作为东汉开基之后,在政治上的建树,是帮助明帝册立开国功臣马援的小女儿为后,也就是被尊为中国历代上贤后典范的东汉明德皇后。
公元64年,阴丽华去世,与刘秀合葬原陵,葬礼极为隆重。
阴丽华是中国历史上皇后谥号制度之第一人,自此以后皇后谥号为帝谥+本谥成为历代定制,沿用至唐初,长达600年。
李世民能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自然离不开长孙皇后的功劳。因此,有人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皇后。南怀瑾在《原本大学微言》中说,中国这么多皇后,要说好皇后,第一是朱元璋的太太马皇后,第二是刘秀的太太阴丽华,当然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也不错。所以齐家之道是最重要的,要有好的教育,但要做到齐家是非常难的。
长孙皇后也是一流的好皇后。她为人低调,做事不张扬,生活不铺张,即使在自己的女儿(公主)出嫁时也不讲排场;在李世民病重时,她陪伴左右,勤为服侍,还随身携带毒药,以备在丈夫驾崩时自尽跟随;为了节省宫廷的开支,她主动裁减身边的宫人;临终前,她还念念不忘劝告皇上召回被罢免的良臣,并嘱咐皇上不要再加恩于她家族的人......她是一个集智慧、贤淑、善良等美德于一身的贤德皇后,贞观之治有她的一份功劳。
公元601年,隋朝名将长孙晟奉皇命再度北征突厥。当他率兵在外时,洛阳城中的长孙家添了个可爱的女儿,家里人给她起了个小名,叫“观音婢”。
洛阳曾是北魏的都城,北魏皇室支系长孙家也世居于此。长孙皇后就是在洛阳出生的。长孙一族是北魏鲜卑皇室的支脉,自北魏以来,一直是上流社会的大家族,而长孙晟更是族中的佼佼者,骁勇善战,功勋卓著。长孙晟的妻子高氏也出身不凡,是前朝北齐的皇族后裔。
降生在这样的家庭,观音婢自然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酷爱读书,广涉经史,在为人处事方面很早熟。然而她刚满8岁时,父亲病逝,失去顶梁柱的高氏只好拖儿带女投奔了哥哥高士廉。
高士廉与李渊同为隋朝大臣,他颇有眼光,很早就看出李家次子李世民前途无量。这次见到年幼的观音婢,也让他眼前一亮。他用《周易》卜了一卦,发现小丫头“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心下大喜,一下子想到了中意已久的李世民,决定牵个红线。就这样,观音婢13岁那年就嫁给李世民,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长孙氏先祖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魏孝文帝迁洛改革时改姓长孙氏。其祖、父为北周、隋朝的名臣。她自幼爱读书,颇知礼仪。13岁时与李世民成亲。其兄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亲密。李渊代隋建立唐王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而在建唐平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功劳大过建成,他们逐渐形成夺宗与守宗的局面,双方剑拔弩张。长孙氏比较妥善地处理了各方面关系,为李世民夺权争得了机遇和时间。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挥兵收复洛阳,扫平中原,完成大唐统一大业。他南征北战期间,长孙王妃舍命追随,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战事之余得到抚慰。
公元626年,在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氏积极帮助李世民,功不可没。
两个月后,年事已高的李渊,被迫让位给英姿天纵的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长孙王妃就成了长孙皇后。
对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尽到了儿媳妇的责任,每日早晚两次请安,提醒宫女安排好他的生活起居。对后宫的其他嫔妃,长孙皇后宽容随和,不争专宠,有意让嫔妃们都沾一沾唐太宗的“阳光雨露”。李世民见她如此通情达理,甚感欣慰。这样一来,唐太宗的后宫非常平静,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这在历代宫闱中是极少见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能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硬手腕,而长孙皇后凭的是软心肠。后宫安宁,使唐太宗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料理军国大事。
长孙皇后不仅在后宫中作表率,深得太宗及其他众人的敬重,而且在政治上给太宗以辅助。唐太宗非常赏识皇后的才干和见解,经常与她商讨政事。但她深明大义,知行知止,严守“后宫不干预政事”的古训,尽量回避,从不越位。她郑重地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 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他的妾就不了解了。” 李世民牢记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把握住了治国理政的大方向。
事实证明,不仅李世民记住了长孙皇后倡导的“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之后的历代帝王也记住了这两句话,这八个字成了帝王们的座右铭。
长孙皇后深知外戚专权的恶劣后果,因此,她对自己家族成员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仗势欺人、无功受禄。就连对太宗有大功的胞兄长孙无忌,皇后也不希望他权力过大。她一方面劝太宗不可赋予胞兄长孙无忌过多权力,另一方面劝无忌辞去宰相之职。
长孙皇后严于律己;对太子,她要求少计较自身享受,多考虑国家社稷;对嫔妃、宫人,体贴关怀。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皇后身染重病,太子承乾想请父皇大赦,并让道士作法,为母后祈福。长孙皇后坚决不许,认为不可为自己而乱天下大法。
唐太宗曾因魏征当庭面折自己而恼怒,长孙皇后巧妙地劝解太宗,为魏征的直言诤谏而庆幸。房玄龄曾因事得罪太宗,太宗盛怒之下让他停职,时已身染重病的长孙皇后提醒太宗皇帝,房玄龄乃有功之臣,又勤勤恳恳,若无大过,不可轻废。
长孙皇后曾写过《女则》一书,共30卷,总结历史上妇女得失的经验教训,用以激励自己。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亲撰碑文以寄托哀思,并将其葬于昭陵。
正像刘秀与李世民相比,很难分出孰优孰劣一样,长孙皇后与阴丽华相比,也难分高下。她们在成就丈夫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是阴阳和谐、德位相配的理想佳配,赢得了身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