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那会,我每次外出兼职抑或回到家的时候,别人总会问我:“姑娘,考上大学了,学的什么专业啊?”
我羞答答的回应:“汉语。”然后就会引来一阵唏嘘:“汉语?就平常我们说的话儿呗?!那有什么好学的!”
最后的场景就是对方被我三脚猫的专业知识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46名学生组成了汉语班,也许我们当初是怀揣着对文学的梦而来,也许当初我们仅仅就是因为高考成绩语文考得好了点,不管由于什么理由,我们组成了一一级独一无二的汉语班。
教我们现代汉语的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而又有内涵的博士后,我清楚的记得第一节课他让我们班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家乡话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固定模板:“我的名字叫xx,我来自xx,很荣幸能和大家在一起共度大学的美好时光。”整堂课的时间,让大家体会到了新奇的各种家乡话,最后现代汉语老师告诉我们:
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汉语一般划分为13种方言(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639-3国际语种代号标准),各方言可分成多种次方言。十三种汉语一级方言分别是:官话、晋语、粤语、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客家语、闽北语、闽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话。另有平话等争议较大的方言。
最后现代汉语老师让我们背会了“普通话”的概念。
汉语,作为一个经常徘徊、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语言,身为中国人的我们,让我侥幸的并不是我拿手所以不用费心学习了,而最让我惊艳的是英译汉当中的古文,如果没有丝毫汉语文化底蕴的人是根本翻译不出来的。
譬如: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
Sun,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and You forever.
不要告诉我你已经在心里一边看一边翻译成下文了:
我爱三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上。
太阳,月亮和你。
早晨的太阳,晚上的月亮和永远的你。
那正好,就再来看看翻译成美好的文言文做个对比吧:
译文一: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日、月与卿。
日为朝,月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
译文二:
天地之间,三事吾之所欣;
昼则乐日,夜则惜月,一世则恋君。
译文三:
滚滚乾坤,挚爱有三:
喷薄朝阳,皓婉皎月,不及汝尔,沧海桑田。
译文四:
予独爱世间三物:
昼之夜、幕之月,汝之永恒。
读完之后,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再重新读十年书也写不出这么美好文艺且精悍的文字,有没有觉得身为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有种异常的骄傲和自豪?
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我们的父母就开始教我们背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候只要我们背会后,父母会给我们奖励,会夸奖我们,会亲吻我们,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并不懂我们说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意思。长大后,你会发现,儿时我们耳熟能详的很简短的古诗,竟然用英语翻译不出来,就算翻译出来也很差强人意。
譬如:
Translation One:
Bright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
doubt is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Translation Two: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e a head to look at the bright moon,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Translation Three:
Gleaming moonlight shines at bedside Like frost, to my eyes.Raising my sight, I see a vivid moon,Lowering it, my homeland comes to mind
读完之后你能不能一目了然的体会到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的感受?一般人看到之后估计都是很凌乱很懵逼吧?!
如果把豆蔻年华的少女比作现代汉语的话,那古汉语就是一个二十五岁左右的知书达理的文雅姑娘,她缱绻、旖旎而又感情丰盈。
这就是为什么在你还没二十岁谈恋爱找对象的时候,特别好找,姑娘也特别乖巧,特别听你话,你说东她绝不会向西,也会被你一眼看穿如同透明体,而到了二十五岁,追姑娘的难度就上升了一个新维度。
年轻人还是多读历史,多看文言,最好沁入心头之时能一吐为快。
前几天白露节气的时候,我发了一个动态:“蒹葭萋萋,白露为霜。”一天下来,朋友圈好多人评论的都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只有一个人偷偷告诉我:“我看见你的动态,情不自禁对着你的动态把这首《蒹葭》从头到尾背了一遍。”
听到后,我很是感动,冲这个已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对她恭敬地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古代汉语老师曾经说过:“想要了解汉语究竟有多博大精深,那就先从读古文背古文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