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实
《无问西东》两个多小时的时长,横跨四个时代的故事,主要说的是一件事:你是谁。
影片在一开始,就在三个场景中了直接抛出了“你是谁”这个问题。
张果果被问了两次,第一次他回答说“我的意见不重要”,第二次则说“你猜”,他是在隐藏。
沈光耀和家人说了“我要从军”,但是被母亲劝回,他在摇摆。
吴岭澜在物理考试不列后,被梅贻琦问了这个问题,直到泰戈尔到清华访问。他是迷茫。
他们最终找到了真实的自己,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幸运的。
李想为了支边名额撒了谎,于是他对王敏佳的愧疚拷问了他一生。
许伯常变了,但是陈淑芬用威胁锁住了他,于是他俩对外人撒了一个叫做“婚姻”的谎,直到陈淑芬因为另一个叫做“报复”的谎言而投井。
这两个悲剧告诉我们:人,永远骗不了自己。
于是引出了影片的第一层含义:真实。
外界的变化,内心的情绪,会不断的影响你的行为,但是你永远无法逃避自己真实的内心。
就像片中泰戈尔的演讲:“现在我是在中国。我问你们,我也问我自己,我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从家里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新时期的敬意”
二、勇敢
“无问西东”取自清华校歌中的“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张震在片中用一个问题道出了它的引申义“如果你提前知道你要走的路,你是否还有勇气前行?”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这其实和近年流行的“接纳自己”很接近。当“静坐听雨”(是不是很像“冥想”)时,你会回想你的行为和情绪,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这样的我”。
这让我想起《非暴力沟通》中所举的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例子:
作者马歇尔说,人们很喜欢说“我不得不做某事,因为XX原因”,这回避了自己本该担负的责任。
正如片中李想的行为:我不得不保持沉默,因为我需要这个支边名额。
但是这类话语往往忽略了一点,即实际上几乎没有力量能让一个人“不得不做某事”,任何情况下,你的行为其实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所以马歇尔建议人们改用“我选择,因为我……”,在语言上表露需求,从而鼓起勇气面对自己。
勇敢的王敏佳正是这么做的:我选择独自前往戈壁,因为我想看到你(陈鹏)。
在这个和平年代,其实我们很少会面临沈光耀式的牺牲抉择,我们所要处理的无非是他人的评价、家人的不理解、朋友的不支持,但是在这些外在反馈之前,有一个问题是躲不过的——“你是否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
三、传承
如果只说前两层含义,那沈光耀或者王敏佳的故事就已经足够了。影片用了四个故事是为了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电影:坚守真实的你,会有其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影片给出的答案是:你的每一点点善,会感染你所接触到的人,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点。
影片每个故事都从后一个故事讲了前一个故事的逝者(泰戈尔、“晃晃”、李想),其实就是在说你的躯体总有一天会逝去,但你的思想会通过你的读者/学生/子女等不断传承,他们一直没有忘记你(是不是像极了《寻梦环游记》)。
这时候,你其实就是以另外一种形态在世界上继续“活着”。
二是作为清华校庆献礼片:清华园里都是每个时代最优秀的青年,他们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影片处理得轻描淡写,落脚点是每个个体——正如片尾的字幕“献给珍贵的你”。
这让我想起一个不知真假的段子,说是李健在一次演出中偶遇自己当年的院长,他不好意思地对院长说自己当了歌手,没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院长回答说,只要你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努力,那无论做什么都是为社会做贡献。
但实际上清华的影响要大得多,片尾滚动字幕的同时,陆续浮现了清华的诸位大师的青年时期,正是大师们的教导使得清华风骨不断地传承,也激励着清华的学子在一次又一次中华民族的大事件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引导着我这样上不了清华的人们见贤思齐,这可能也算是清华风骨的另一种传承吧。
影片的英文名 Forever Young 在一开始就出现了,看完全片,我觉得大概是想对各位观众说,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年纪,希望你都是年轻时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