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是个书面词语,人们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说出"往事"这两个字,但往事的确时常出现在大家的交谈中,只不过有替代的词,比如过去,从前,曾经,小时候…
"往事"是个令人心动的字眼,在纸页上读到在歌曲中唱到时,"往事"都能迅速营造出一种情境,激发出一种情绪.那种情绪弥漫在心头,扩散到脸庞,冲击到眼眶,各个人便随之柔和惆怅起来。
到了一定年龄的人,才有往事,我曾在十多岁的时候提及往事,却因此遭受耻笑:"小小年纪,何来往事?"那一刻,我面红耳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触碰这个词,但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说出"往事"的那个下午。
我热血沸腾,内心汹涌澎湃随后却陷入无限的寂寞,连院子里的树影都饱含失落的味道。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对此情形有过描述,电影结尾的对那个名字的洋洋的孩子说:"我才七岁,但我觉得老了,"听到这句台词时,我释然了一七岁的孩子,也是可以有往事的.或者说.无论年龄大小,有了心事的人,就有了往事.心事翻滚,便有了叠峦,有了云壑,有了深沟,有了车辙…往事便有了具体的形状,色彩和滋味。
在往事的构成中占很大比例的,不是事,而是人,所谓经历了多少年,实质是接触了多少人,不信的话,你可以尝试回忆往事.浮现于脑海的往往是面孔,而非事件.
人在往事中,亦有起伏,往事如层林叠翠,莽莽苍苍,而风的强弱决定了林海涛声的大小,风大的时候,往事中的人就忽然被推到了你的眼前,与你撞个满怀有时候,我们会在某个饭摊上,看到有人独自端着啤酒杯出神.
忘了喝下去一或许他在平行时空中遇到了往事中的人,一时恍惚,产生了想与之碰杯却难觅踪影的怅惘吧。
从往事中走出,如同穿过人海、距离拉开之后,这边孑孑然而立,那边一片静寂人终将走向孤独吗?如果是,为何又常常回头在人海中寻找那些熟悉的面孔?人海中的他们都是动态的,有时正向时光更深处走去,只留下背影。
有的埋高原地,努力的生活,有的转身或抬起头来,带着温暖的笑容,寻找与你视线对接的瞬间,如果不用分别,那该有多好,那样就不再有往事,彼此热爱的人,就会时刻在火热的现实中被锻造和重塑。
往事如风,如云,如烟、如梦…在我看来,那些在往事里走动的人,我的一部分陪伴着他们现实中的我,同样带着他们的一部分在生活,当我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那些通常被形容为遥远的,缥缈的往事便忽然清晰具体起来.人不能总活在往事当中,以要是没了往事作为注脚,人也许会失去出处,根基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