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对于各种节日都过得很平淡,端午节也就是吃个粽子。儿时的我不爱吃粽子,对于端午节也就更没什么深刻的回忆了。
自从女儿上了幼儿园,我第一次热闹地过上了端午节。那两年也不知怎么的,大概也是天命在找寻我吧,对手工从来不感冒的我,竟然在家长课堂上跟着老师做起了肚兜,连着几个晚上,在孩子睡着后开始缝、绣,还真就让我做成了纯手工五毒肚兜,还是一次做了两个。当时班里只有两个孩子在端午节的时候穿上了妈妈缝制的肚兜。
也就是那之后,我成为了华德福老师。而对于端午也开使有了自己的记忆。除了女儿唱的好听的端午歌曲,便是那神奇缝出的肚兜(直到现在我都搞不清当时借了什么神力,能做出这么复杂的东西)
来到红杉树的第一年,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会了更多的端午歌曲,也懵懵懂懂的过了第一个端午庆典,学会了包粽子、搓五彩绳,也知道了一些端午的讲究,比如五彩绳什么时候才能摘下来。而对于这个重要的节日,还是并不了解。端午的记忆中又多了一个五彩绳和一首《橘颂》。这一年,粽子也不那么难吃了。
第二年,又不知什么力量,让我小小研究了一下端午节,这才发现我们与我们的文化已经越离越远。于是带着孩子们观察端午期间的植物生长,给他们讲关于龙的故事,唱关于龙的歌谣。带孩子们看麦子,站在麦地边上唱“出门一见麦儿黄”。包粽子的手艺也有了进步。《橘颂》也唱得越来越有感觉,还开始吟诵《离骚》,又学会了《山鬼》,这时的我几乎要爱上屈原,这位浪漫到极致又倔强到极致的,勇敢坚强又那么柔软人,已完全不是印象中那个苦大仇深的夫子形象了。唱到“秉洁无私,参天地啊”,唱到“来吾导夫先路”的时候,竟感动的想哭。
这一年,对端午了解了许多,也就有太多的事要做,似乎每个环节都鲜活了起来,过端午成了一件大事!
今年是第三年了。端午庆典依然热闹地举办,依然每天听着隆隆的收麦子的声音,带着孩子们唱歌、跳竹竿舞、包粽子、讲故事。时间循环往复,我也仿佛融入了时间之流中,没有那种急迫地想把知道的东西都带给孩子的感觉。孩子们也习惯了这一环又一环的节奏,做五彩绳、做香包、包粽子,也都成了熟练工。一个小时,从准备到收拾整理,六个孩子包了五十多个粽子。我们似乎一起站在了大地上,淡定地与大地一起成长,自然地成为他的一部分。
以后,每到端午时节,如果没有五彩绳,没有粽子,没有舞龙,看不到一片麦黄,听不到隆隆的机器声,大概我会很不习惯吧。
端午,已经留在了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