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割的不是麦子,是天子的面子

“周郑交质”是《古文观止》的第二篇文章。全文225字,把周平王最后的倔强写得活灵活现。除去最后一个“君子曰”的感慨外,讲故事的部分只有91个字。

先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开头简单一句话,可以理解为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成为周平王的“卿士”(可以理解为执政大臣)。但背后的故事可不简单。

郑武公的爸爸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心腹大臣,在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时,与周幽王一同战死了。周幽王宠幸褒姒,废了太子姬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随后,宜臼和他的母亲申后逃回了申国,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不满,因此联合犬戎进攻镐京。从这个层面来说,等于是周平王推翻了周幽王的统治。那一朝天子一朝臣,还怎么会用郑桓公的儿子?

回到历史中才能找到原因。当初镐京被攻破、洗掠,周幽王战死,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创建东周。他的叔叔余臣在虢国被拥立为携王,与平王形成“二王并立”局面。

众诸侯看到了机遇,一定要护送平王东迁。其中就包括郑武公,他和杀父仇人的同谋周平王做起了好朋友。平王也来者不拒,毕竟世事比人强,争取更多的诸侯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

郑武公接替死去的父亲,担任了王室的卿士。利用这个身份,迅速向东扩大势力范围,灭掉了东虢国和郐(读快)国,为郑国奠定了基本的地盘。这段可以展示出,“卿士”这个身份为郑武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后面郑庄公如此重视这个身份。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理解统治者的行为最好的视角就是“强化王权”。权力是常数,郑庄公权力大一点,那天子的权威自然是衰弱一点。那怎么办?安排另外一个与庄公实力差不多的“虢公”来和他打对台戏,分享他的权力。天子就看他们“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这里插个历史小知识:虢国是周幽王的死党,幽王死后还拥立携王与平王对抗。这个人是平王的“敌人”。同时,虢公(西虢国诸侯)是庄公的敌人,因为郑国灭掉了东虢国。哪有对错、哪有正义,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转化为队友。毕竟,政治的根本不是对抗,而是有条件的妥协啊。

这就引发了庄公的不满。质问平王怎么回事。“王曰无之”,不承认有这回事。“那你怎么证明?”失去了郑国的支持,周天子连面上的统治都维持不下去。“那我把我的太子送给你当人质”。春秋时,诸侯之间为了增进互信,经常互换人质。但周天子主动提出与诸侯“交质”,却是历史上头一次。

周天子颜面扫地。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在位51年,算是长寿皇帝了。谥号“平”,“治而无眚(读省)曰平”,治理了半个世纪,没有建树,没有罪过。在郑国做人质的王子姬狐在郑庄公的护送下回到洛阳,但忧伤过度,很快就死了。随后,平王的孙子姬林继承王位,即周桓王。姬狐作为一名人质在历史留名,但仅此而已。周桓王姬林是他的哥哥姬泄父的儿子。

而这时候的郑庄公,刚在两年前解决了他的弟弟叔段,把国家实力整合起来,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周平王去世之后,欺负桓王,到周王畿割王室的麦子!而且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割的不是麦子,是周天子的面子啊。

从此,“周郑交恶”。

“君子曰”这段总结陈词,虽然写得很美,但指导思想明显老旧了。彼此信任、理解宽恕、行之以礼等指导思想固然是正确的,在当今时代也有借鉴价值。但正确不一定适用。

即将到来的大争之世,需要的是富国强民之术,要的是兵马钱谋。周天子已经无法靠“礼”来约束诸侯。春江水暖鸭先知,诸侯们也感受到了周王室的衰微,跃跃欲试,成为天下霸主。

只是这个时候,晋文侯刚刚得到黄河西岸与汾水流域的土地;秦襄公才由大夫上升为伯爵,准备带领自家子弟去开疆拓土;齐国是齐僖公在位,多次与郑国会盟,成为“小霸”;楚国是楚武王时期,不断开疆拓土,国力快速上升,但被中原诸国看不起,被认为是“蛮夷”,最后僭越称王。

晋、楚、秦、齐还在蓄力,这时候的主角是郑国,是郑庄公。

故事结束了,但历史还在继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周桓王不允许这样一个郑国的存在。他重用周公黑肩和虢公忌父,试图重建周天子的权威,与郑国开战,结果却并不如意,被箭射中了肩膀。由割麦子伤面子,到射肩膀伤里子了。

从此,不再是礼乐征伐天子出。一个礼乐崩坏、诸侯兼并的空前乱世拉开帷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