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照例参加了向组织揩油活动的年计划答疑。对我而言,进步最好,但不足以牺牲眼前的享乐为代价;不学也罢,有时间再行弥补——可以说这是我真实的对待学习的态度,我称自己为非典型的学习者,不够彻底的革命家,放在晚清民国时期,应该是历史课本里描述的康有为一类的维新派:要改革,又要维护现有体制,两边都想兼顾。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事呢?
活动的最开始老师问了句上个月的计划执行情况,点名让同学回答,我也在其中。忽然想到月底确实填了个问卷,上面赫然写了三条在7月想完成的事情。紧张的总怕被点名回答,快速回忆到底是哪三件事:
第一,完成10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
第二,阅读完麦肯锡思考的两本书;
第三,招标流程梳理完毕。
羞愧的说,三件事完成的不怎么样。运动中断了记录,可以肯定的是没有10次;麦肯锡的书没有读完,月初还有兴趣翻一翻,后来连翻的内容都变成了另外一本完全忘记了这两样;招标用了半天时间梳理了截至到那时的流程,倒还算满意,问题是后来又有了进展,显然忘记添加上去了。
如果计划在制定出来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它的命运是被监督、执行,为什么我的计划总是活的那么另类,没点儿行业操守和底线?
这个问题待会再来讨论。还是先返回答疑现场,接着老师又问谁在上个月没有做计划,我再次中枪
关于为什么不做计划群里列出了很多条:拖延、完成不了就不想做、有别的更重要的事、中断太久、每个月做计划花很多时间(我提出的)、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要计划的事情……
老师一一解答,比如说中断后捡起来比就此搁置好的多。其实这个大家也明白,通俗点的说法叫做“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改变永远不嫌晚)。老师问我,你每次做年计划时是奔着几分去做的?8-9分(10分满分);那以你之前的执行力度来看,给自己打几分?5分吧。“一个在及格线徘徊着的孩子哭一嗓子就能拿到满分么?能力达不到啊!”
好吧,我记得以前学过九型人格,培训师说我1号型人格表现明显,我不服气,质疑时忘记培训师提了什么问题了,只记得结论是他又重申一遍我是1号型人格。1号型就是完美型啊,挑剔、追求极致、也往往喜欢钻牛角尖。年龄越大,我似乎向这个预言妥协了。
上次提问时我说自己读书没有兴趣,老师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昨天通过反观自己的月计划制定过程,又看到了因追求完美、追求大而全而导致不行动在作祟。不行动是一个结果,懒惰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一些潜在的因素(比如在价值观之外)不容忽略。
有一度梦想是成为翻译家,去看一些在翻译领域内小有成就的人的博客,至今记得有位同声传译的女生在博客里回答别人的话“少些迷茫和问题,多些行动,你会发现翻译没那么难!Just do it!”以往的学习方式是给自己订个标杆,时刻把自己和偶像来对比,用大牛们做事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因此总想表现的再好点,羞于立刻行动以免被嘲笑,说白了,是不敢承认暂时“低能”的自己,人啊对自己的认识是不足的!
有时候一件事情确实无法通过简单的行动马上完成,对于这种事情老师的做法是逐步分解,我向来缺少这个耐心,因此在处理复杂事情时有些不知所措,感觉是一团overwhelming的气体扑来,想要的只是逃离,能逃哪去?最后的结果要么是硬着头皮继续做,要么是丧失了一次通过处理复杂任务get新技能的机会。
不愿意做计划的问题似乎解决了,答案是循序渐进,从一两个做起。谨记做总比不做强。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做的计划不能实施?
第一,对做完的好处认识不足。没有尽力去想完成后自己的收获,自然无法吸引去做。计划设定之初可能是随便设置,优先级排序低,久而久之便搁浅了。没有目标和愿景的支撑,很容易产生“就算做完又怎样”的想法,导致行动的动力不足。
第二,对不做的后果认识不足。经常抱着“做完更好,做不完拉倒”的心态,潜台词是说“反正不做也不会死”,表现在台面上就是懒惰,这种情况最适合用“3000元大法”(做不完给别人3000块)、外界的监督,俱乐部里“三七二一”、“掌控每一天”等皆是据此设计的逼迫行动的活动。
第三,缺乏伙伴的支持。这里尤其指高质量、严要求的伙伴。之前和朋友约健身打卡,不了了之;每月一书也搁置了,原因是没有一个让人信服膜拜的人把大伙凝聚起来。可话又说回来,真正自我要求严格的人又怎么愿意和没有什么意志力的人做朋友?
OK,最后总结下本次听课的收获。今后在做计划时应遵循:
1.先做起来,再想做好。哪怕很丑陋、很不成体系,重要的是你动了起来。
2.再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值得称赞。鼓励赞美自己很重要,要看到内心小我的进步。
3.做一件事不妨先想想做成的好处,头脑勾勒出美好的画面才能激励自己行动;也应当想想做不成的后果,人生没有那么多机会可以失去。有些事,现在做不成,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好了。
4.分解很重要。大事化小,小事做了才能化了。不然事情永远像个难啃的骨头不知从何下手。
5.计划的事情应多出现在眼前。有人把周计划打印出来,为的是时时提醒自己。
暂时想到这么多,实践中肯定又会出现各种问题,慢慢迭代更新,直至走向个人内心和外部的和谐。我一直追求的状态是:神采飞扬,张弛有度,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