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很头痛,孩子叛逆的问题—上网打游戏、早恋、磕药、泡吧、援交、不尊重父母、打骂父母……
为什么孩子变成了这样呢?
有一个朋友家的女儿,她的父母离异了,母亲再婚又生了小儿子,爸爸也又组建了家庭,现在她由奶奶抚养。小小的年纪,上小学就开始谈恋爱。生活在这样破碎家庭里的孩子非常缺乏爱和安全感,在父母那里寻找不到,就开始向外寻找。这个年纪的爱情终究不会有好的结果,还极有可能伴随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伤害。那天听家人谈到这个孩子,说她每天关注的就是谁看了她一眼,谁又不理她了!如果孩子把心思都关注在这些事儿上,怎么可能好好学习?
所以现在真的提倡国家出台在结婚前和生孩子前的考核计划和辅导计划。在职场上有那么多的资格证来把控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为什么像婚姻和子女教育这样的人生大事,却没有考核制度呢?而且测出不及格也可以补课嘛!
我还有一个小学同学,他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得肝癌去世了,妈妈经常有很多应酬,总之不是一个检点的女人。他从小沉迷游戏,上初中时就开始嗑药,本来很帅的外表却日渐消瘦,糟蹋得不成样子。他为什么会沉迷游戏呢?我想只有在那里,他才会得到快乐。他为什么会磕药呢?我想他在发泄愤怒,用糟蹋自己来惩罚母亲。他愤怒什么?也许是母亲没有照顾好父亲,不守妇道,对孩子不尽责任……总之,我相信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也遵循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道,父母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份尽责,都会换来孩子的美好与拥抱。
我高中的好朋友,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母亲离家出走,就再也没见过,也不知道她过的怎么样。母爱的缺失让她心里塌下半边天,又恨又渴望有妈妈爱。长大的她很难相信爱情和婚姻,或认为自己会幸福地结伴相过此生,所以如今还单身一人打拼在工作岗位上。
现在年轻人很晚结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还没结婚?他们会回答,还没遇到合适的,大家都这样,先忙事业吧!但是却不能面对自己“其实我不会爱”的心,这颗心是因为在童年受过伤和对父母的婚姻很失望,也觉得去疗愈它是一件很矫情的事情。所以出现了“遇到他是锦上添花,没有他我自开放”这样看似励志的话,却散发着无法掩饰的凄凉。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原生家庭就好像是一个模具,造就了不同模样的孩子,虽然经过社会的打磨会变模样,但如果没有通过学习,心灵解锁的话,孩子的模样很大程度都由原生家庭而决定。
有的时候我看到孩子超强的模仿力都感到心有余悸,因为你的动作、语言、思想都在被孩子学习。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想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我会和社会上的很多女孩子都一样回答:“找一个帅的,对自己好的,有上进心的,有钱的。”
社会上也流传着“不能找离异的单亲的家庭的孩子”这样的说法。当我学习心灵成长后,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将来我的女儿问我,妈妈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我会回答她:“要找一个有爱的,在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判别一个人是否有爱,那更是需要学习的。因为我们对于爱的很多认识都是偏颇的,比如有些女孩认为两个人吵架了,男孩子能跪下给道歉就叫做爱;男孩子能当众给系鞋带,到哪都给拎包,就叫做爱;能什么东西舍不得吃,给你留着就叫做爱;能给你钱,想买啥就买啥叫做爱……而这些对爱的解读都是需要修改的。
最后引用馨月老师的一段话:有相爱的夫妻,才有爱的家庭,才有有爱的孩子,人生才会活在爱的果实里。
让我们都一同学习如何爱,疗愈我们对爱的匮乏,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