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2【18号交大作业——名词解释】:

1.什么是快思考的系统1?

无意识,快速,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什么是慢思考的系统2?

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2.延迟满足

忍住诱惑,高效地重新分配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更强。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

3.促发效应

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4.认知轻松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消耗较少能量的状态。此时思维处于“系统1”直觉模式,表现为轻松、高效但易受偏见影响。例如,重复接触的信息(如广告标语)会因熟悉感触发认知放松,使人更易接受其内容。

5.因果错觉

因果错觉指人们对事件发展进程中的因果关系产生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对实际因果关系的误判。

6.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亦称晕轮效应)是指基于单一特征对人或事物进行整体认知的心理学现象,在人际交往和商业决策中均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视角下的认知机制

光环效应源于人类认知系统的简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种心理机制:

知觉整体性:人们倾向于通过显著特征(如外貌吸引力)构建整体印象。1

内隐人格理论:自动关联相关特质(如认为热情的人必然友善)。1

主观偏见放大:形成"全好"或"全坏"的绝对化评价倾向。1

7.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为对自身能力或知识的高估,可能伴随盲目决策和自我中心倾向。

8.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揭示人们在面对相同客观信息时,因信息呈现方式的差异(如强调收益或损失)而产生系统性决策偏差的现象。

9.可得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法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人们倾向于依据信息在记忆中提取的容易程度来判断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而非基于客观数据或统计概率。

10.小数定律

小数定律认为人类行为本身并不总是理性的,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人的思维过程会系统性地偏离理性法则而走捷径,人的思维定势、表象思维、外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出现系统性偏见,采取并不理性的行为。大多数人在判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往往会违背概率理论中的大数定律,而不由自主地使用“小数定律”,即滥用“典型事件”,忘记“基本概率”。

11.锚定效应

锚定陷阱(锚定效应),亦称沉锚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于1973年提出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在决策或估测时过度依赖首次接触的初始信息(锚点),导致后续判断受其限制,形成认知偏差[1][3]。初始信息成为思维基准后,即使后续信息无关或存在偏差,仍难以脱离锚点影响[2]。

12.回归均值

回归均值(Regression to the Mean)是指极端数值在后续测量中趋向于接近长期平均水平的统计现象,广泛存在于金融、遗传学、心理学等领域。

13.后见之明偏误

后见之明偏误(Hindsight Bias)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个体在事件发生后高估自己事前预测准确性的倾向,表现为“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错觉。其核心机制包括记忆扭曲、必然性和可预见性。

14.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经济学和决策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指过去已发生且不可逆转的资源消耗,无论未来如何选择,这部分成本均无法收回。

15.技能错觉

技能错觉是指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身技能而非运气或偶然性因素的现象。其核心特征在于过度强调个人能力的作用,而忽视外部因素(如环境、机遇)的影响。

16.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指人们在心理上对金钱或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形成虚拟的“账户”,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非理性行为。

17.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人们面对同等价值的收益和损失时,对损失的负面感受远强于收益带来的正面感受,通常认为损失的痛苦是收益快乐的2.5倍。

18.峰终定律

峰终定律,简单来说,是指在一段体验过程中,人们对于整个体验的记忆和评价,往往是由体验中的两个关键时刻决定的:峰值时刻和终值时刻。这两个时刻分别是体验中的最高点和结束时的点。

这个定律最早由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他发现,人们在回忆一段经历时,对整个经历的好与坏、时间长短等都不太关注,反而更关注那些达到顶峰的时刻和结束时的体验。这是因为人类大脑更容易记住那些强烈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

19.聚焦错觉

本质是注意力分配失衡:当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因素(如财富、地理位置等),会忽视其他影响整体体验的变量,从而放大目标因素的重要性。例如,人们常认为“拥有豪车或住在风景优美地区会显著提升幸福感”,但实际这些因素对长期幸福感的贡献远低于预期。

20.记忆自我

记忆自我指个体对自身经历的记忆和认知,是构成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验自我共同构成心理层面的“自我”,但侧重于对过往经验的存储与提取。

体验自我

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是指个体在当下直接参与经历、感受和反应的自我部分,与感官、情绪及即时体验紧密相连。这一概念强调对当前情境的沉浸式感知,是心理学中描述自我意识的重要维度之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