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悦阁与别山举水文学交流群的联合征文‖酒中岁月

父亲爱喝两口。

父亲喝酒一天两顿。一碟小菜,一杯烈酒,细品慢酌。油炸花生米可以下酒,榨菜丝也可做酒肴。他爱酒但不贪酒,每顿一杯为限(约2两的杯子)。遇到节假日,邀一老友,三、四个菜,半斤白酒,能从中午喝到日落。

父亲喝酒有两个特点:一是只喝白酒,平时喝的最多的是当地产的“白干”,主要原因是便宜;再是不喝凉酒,于是喝之前就多了一样烫酒的活。用来烫酒的是一个白色的磁瓶,约有三寸多高,喇叭口,颈细,肚大,看上去挺精致。

据母亲说,父亲年轻时学的是戏曲。他自己从不和我们谈他的过去,我们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听他唱。那时,过年是我最盼望的事,盼望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听父亲唱戏。我们每年都回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春节。我小的时侯,农村没有电视,除夕夜当然没有晚会可看。吃过年夜饭,大人孩子都爬上炕头,地中间放把椅子,是父亲的座位,椅子前放个方凳,是放酒壶的。取出二胡,调弦,定音,“吱溜”呷口酒润润嗓子,父亲就开始了自拉自唱。其余所有的人都是听众,连平时喜欢唱的爷爷那时也决不张口,嫌自己不够“专业”。唱完一段,喝口酒润喉。旁边有人负责换烫酒的热水。这时的父亲,神情专注,表情丰富,摇头晃脑的,连身子也一起晃动,那是一种忘我的陶醉,那一刻的父亲和平时严肃、沉默寡言的父亲判若两人。酒喝了一壶又一壶,一般能唱到下半夜一两点钟。

唱歌、唱戏的人最忌讳烟、酒、茶等刺激之物,怕“倒嗓子”,父亲却是非酒不唱。除了过年,平时只听他唱过两次,都和酒有关。一次是父亲50岁生日那天,父亲打破了每顿一杯的惯例,喝了有6、7两白酒,看他喝的高兴,我们怂恿他唱一段,他竟同意了。另一次是一年的正月里,父亲出去办事,遇到了几十年前在剧团的一个朋友,带回家来,三个小菜,一瓶酒,开始是父亲操琴,那人唱,后来二人对唱,唱一段,喝两杯,酒喝完了,菜只吃了几口。二人唱的那么投入,仿佛把几十年的经历都溶进了唱里。但是,往事似乎并不使他们高兴,倒似乎有些惆怅和无奈。我隐约感觉到父亲“改行”的背后有故事。曾试着探问他,父亲守口如瓶。父亲话少,工作上的事从不在家里谈论,更不用说他的历史了。

我不清楚父亲的酒量,只知道他喝了一辈子酒,无论在什么场合,从来没醉过。父亲常说:凡事得有个“度”,酒能舒筋活血,多了也能要命。

早年没有标记写作日期的习惯,我已经记不清上面这些文字是哪一年写的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父亲尚健在,只是白酒换成了啤酒,酒桌上少了花生米的影子,被鸡爪、鸡脖取而代之。记得那时父母常为这两样吃食拌嘴,母亲嫌鸡爪鸡脖光有骨头没有肉,不实惠,因而母亲总一再要求我们“下次要鸡腿”;父亲喜欢鸡爪鸡脖有“嚼头”,反复叮嘱我们“别听你妈的,是我下酒又不是她下酒”。这样的腿、爪之争,一直持续到父亲得病。父亲去世后,每到春节、清明,以及父亲的生日、祭日,母亲都会拿出父亲的像,摆上一盘鸡爪三杯酒,一边念叨:“老头子,你一辈子就好这一口,也不知在那边能不能吃到喝到。”

春节朋友送了几瓶好酒,一瓶茅台、一瓶五粮液,一瓶人头马。这些酒平日里我们买过,但都是给别人买的,从没为自己买过一瓶。看着朋友送来的酒,不由得想起父亲,好酒,只有在懂酒的人那里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我,再贵的酒都比不上一杯清茶。

把酒拿给母亲。母亲斟满酒三杯酒,摆在父亲像前,叹口气:“老头子,你没福啊。”

这些酒,父亲生前没喝过;假如父亲健在,他也一定舍不得喝。

成悦阁和别山举水文学交流群联合征文 - 简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
    民間酒師阅读 4,836评论 0 35
  • 今天老师说明天就春游,而这次春游是要去找春天,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找到春天的景色,第二步画春天,给你...
    子细阅读 120评论 0 1
  • 描述 在农家院子里种菜 名字:有一个地方只有我知道! 拿到这幅画,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好满,你外在给人的感觉是活泼外向...
    Nina张阅读 436评论 0 0
  • 星期五/晴 蓓蓓说胸口疼,持续了一整个上午,加上最近她突然出现的一系列不舒服症状,本就感性爱哭,这下更是慌得不得了...
    酒久里个丸子阅读 181评论 0 0
  • 四月——不哭 阴雨连绵的三月阻了花期,这个四月开头不够斑斓。。。 四月是不是该静心缅怀的月份,不然阴郁的天里,为何...
    麒麟童子阅读 176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