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81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学的《完整的成长》第五章《儿童是自己心里的主人》第五节|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南南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使南南的心理认知得以上升,但豆豆却被妈妈拉近了一场心理游戏之中。
豆豆不清楚妈妈的心理活动吗?不,非常清楚。儿童对成人内在真实的情绪感觉和心理活动,其清晰的程度超过了思维层面的语言。这不取决于豆豆在认识上了解妈妈的状态,而是豆豆可以和妈妈浑然一体。由于这样一个生命特征,豆豆就和妈妈共生了,被妈妈带进了妈妈的生命状态中。一方面在心理层面,另一方面在语言层面,这是两个系统,他们同时在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里运作。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心理需求说出来,那就是:“我要和你在一起,我要你关注我,爱我。”
如果把妈妈的心理活动说出来,应该是:“你离开吧,我有还没做完的工作,你打扰了我。”“我现在有些焦虑。”“你这样让我很恼火,现在我是忍耐着不发火……身边有同事,所以我忍着,假装温和、耐心的跟你说,你最好赶快去教室找老师。”
豆豆知道妈妈想用他喜欢的东西,诱骗她离开,同时也知道妈妈的焦虑,知道她忍耐着不发火,豆豆的心理活动是:“我不想走,我就是不想走,看你怎么办?”
豆豆的妈妈为什么不这样说:
“你想和妈妈在一起,是吗?”(给孩子描述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
豆豆可能会说:“是的,妈妈。”
妈妈说:“妈妈爱你,妈妈也想和你在一起,妈妈抱你10分钟。”(满足孩子的渴望,〈真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到的范围。)
妈妈说:“现在妈妈工作。妈妈需要把工作做完。你去找老师玩儿。妈妈工作完成了,就去找你,好吗?”
告诉孩子你自己的真实情况。没有什么比告诉孩子真话更容易让孩子接纳了。
许多成人无法捕捉自己内在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当成人无法觉察时就会把孩子牵引进来,孩子会跟随着大人同步进行,这样的情景就会被复制和循环。这种状态应该被称为人生的游戏,在这种无意识并反复进行的游戏中,自我创造的历程被堵塞了。(家长们,你们觉察自己了吗?)
核心问题是孩子心理方面和语言方面都看似清楚,但孩子还没有能力可逆性的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也就是无法抽离。除非让孩子一致,孩子才会拥有这种内在的能力。
对于儿童来说,早先这种心理和语言分离的状态似乎是清楚的。但如果常生活在其中,就会开始不明。内心活动、情绪、感觉、心里需求和认知、思维就会各自逐渐分离开来,这就是分裂。但意识的碎片在人的内在出现的时候,一致化的人就自然的会充分感觉它,完全熟知它,认知就会把它分类、组织、整合,变成有序的系统,未来人需要靠这个有序的系统上升到精神。但是分裂开来的人,他的意识的碎片——心理活动——不断的滋生着,不断的累加着,不断的重复制作着,而认知没有时间和空间来统合和整理。
儿童必须高度集中和一致,并且在时间和空间的保证之下来发展这些,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需要很慢的速度来成长,孩子还需要独立和不受干扰的空间来面对和处理这些意识的碎片。因此独处和与他人疏离的状态就变得非常重要。
儿童必须回到内在,完成我们看不见的工作。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如同把意识的材料在内在创造和准备出来。否则内在散乱意识太多、太凌乱,或是根本还没有转化为意识,这些就已经在内在沉积下来。沉积下来,就是人的潜意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人解决内在混乱的一种自动调整机制。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治疗的过程就是把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用一致性的沟通达到对成人的治疗效果。这其中的意义实际从儿童这里马上就能看出来,儿童拥有自己内在工作的程序。从儿童这里我们就容易理解这种认识了。
心理活动如果不上升到认知,就会成为一种障碍。这种障碍又被储存在内在变成内在的纠葛。各种意识的碎片搅拌在一起,变成自己内在生命中的沼泽地,如果心里成为纠葛和障碍,人就没有办法再把它拿出来,也没办法用认知厘清,心里就不能流动到一个高级的上升的状态了。但认知还是会出来帮忙,认知会对这种逐渐累积下来的心理状态,给出一个结论或者出路,这正是认知的工作。但这种由于心理固结而得出的结论一定是负向的,一定是阻碍生命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被一点点的拉向了这条企图。这个人生游戏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人的生命开始在内在觉察,然后生命开始寻找一条一致化的路。
很多妈妈会问:“10分钟后,孩子还是不想走,怎么办呢?”这是妈妈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心态,这个心态是什么呢?是妈妈的焦虑,是妈妈承受不了孩子的哭,当然也承受不了分离的痛苦。实际上,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态,而是真真实实的和孩子待10分钟,如果那时孩子还不想离开,你可以让老师把他抱走。即使是哭着不愿意离开,儿童也会逐渐接纳这样一个现实,但至少这是一致的,不会给他造成一种潜在的心理障碍,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把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分离开。
为什么妈妈不直接说出孩子的心理需求呢?为什么妈妈不说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呢?首先妈妈没有办法把这种隐形的无序的想法上升到清明的意识中,这种心理状态非常可能是妈妈的一种惯常的状态,就是说不出来,描述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就是另外一套东西。这样心里纠葛太久了。就如同淤泥一层一层的淤积,意识之河越来越干涸,河床的淤积越来越厚,潜意识越积越多。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生命成长过程。
如果未来想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想,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每一部分,那就需要觉察,需要和自己的身体、感觉、情绪、心理、念头连接,并清楚的一致性的说出来,这属于需要一段漫长的、可能也是非常痛苦的心理历程。
父母的一致,会给儿童的生命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正常发展。(不至于造成心理和认知上的混乱。)
一个女孩历经了大量的把意识的碎片或者把散乱的意识用认知整合起来的内在经验,所以它会用极快的速度理清不同人的状态。她不仅在认知上清楚发生的事情,她还透过事情发现这事情背后的生命本质,她已经从精神上了悟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情绪碰到真实和本质时就会奇妙地消失了。
儿童用心理沟通,说话简单而直指本质。
接纳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爱。在被我们称为“爱”的所有的爱中,这种爱是最博大、最真实、最深刻的爱。
而这样对生活和本质的把握,一定需要走过感觉的、情绪的、心理的历程,让心里的活动像一条意识的河流一样流过,形形色色的人才会被容纳,被装进自己的心里,我们才会有清明人的本质、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