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字若以时代划分,估摸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古人使用的繁体字虽然笔画繁多,但却只有一种繁复雅致的美感,但现代经过简化的文字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们来说却更为便利,更方便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我们知道,现代人使用的简体字是在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汉字简化方案》后开始推行。到如今,人们都已经普遍都在使用简体字了。
但奇怪的是,最近人们发现似乎某些博物馆中出现的文物居然出现了简体字,甚至某些刚出土的文物都出现了简体字。
例如收藏在台北故宫的宋代书法作品《远蒙帖》中就把“愛”写成了简体的“爱”,而这不正是繁体爱好者所诟病的“爱无心”么?收藏在湖南博物馆的唐代长沙窑执壶壶身上的一句格言“为君報此訓,世上求名利”其中“为”字也是简笔字的写法。故宫馆藏的《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中也出现了多个简体字,如“寒来暑往”的“来”,“辰宿列张”的“张”字还有“露结为霜”的“为”字。
更有趣的是2019年在英国的一个小镇子里居然挖出了一块1600年前的汉字砖片,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片砖片上的汉字居然还是简体字,这就让人直呼太穿越太魔性了。
这些似乎很反常的事情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也使得这些年不太平静的考古界再添新话题。
对于小君来说,会对这些事情产生疑问甚至争论,主要是因为人们已经默认,简体字是只属于现代人的文字,古人怎么可能懂简体字呢。证据就是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简体字,就如湾湾和香港澳门。
但事实上,事无绝对,其实古人在某些时候也会写下简体字而不自知。一般这种情况多是为了偷懒。就比如曾经网上有这么个梗,让写惯简体字的小朋友到湾湾抄繁体字的课文,小朋友都快崩溃了。一样,古人有时候写字写烦了,也会偷工减料弃繁就简,只保留框架而省略掉那些不影响字形的笔画。就如清初学者吕留良就曾吐槽:“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功夫一半。”所谓的“俗字”就是古人为了书写便利,偷工减料过的文字,但这只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不规范字体,因而得名。
不过古人为了省事,花样可不少,并不是只会在笔画上偷工减料。我们知道古也会写错别字,一时想不起一个字怎么写就随手拿另一个字替代,还美名其曰“通假字”。还记得小时候小君每每和老师争论我写的不是错别字是通假字时,都会被老师狠批一顿,但古人可就没有这种烦恼了。甚至他们觉得笔画太麻烦的字,有时候还会找个看起来更简洁的字来替代。
就比如唐代褚遂良写《倪宽赞》时,贴中引经据典,提到汉代名臣刘向时,一开始还老老实实地写了个繁体的“嚮”字,可到了后面放飞自我就开始用起了简化字“向”了。而在唐朝人冯承素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的神龙本中也出现个简体“向”字。那么这个简体的向字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大概翻下向字的更早年代的古体字就能看出端倪。他们所使用的简化“向”字很接近汉隶的书写法,其实即便是甲骨文和小篆的向字都不复杂。可见,“向”字最初便是我们如今见过的简体字形貌,只不过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古人们为了语境将其复杂化了。
可见,现代的简体字并非专家们凭空造出的,而是将民间的“俗”字,简化字作为官方的正体字来使用。首先提倡汉字简化的是钱玄同,他在1922年便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字的使用效率,推动教育的普及。193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便开始提倡简化字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继续推行简化字。
可惜的是,原本打算继续在台湾推行简化字的国民党政府却因为政治层面的原因而终止了简化字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