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汛期“急先锋”,第一时间的逆行者

        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当前防汛关键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这不仅是防汛救灾的“军令状”,更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成色的“试金石”。当暴雨倾盆而下、洪水呼啸而至,党员干部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让战斗堡垒在洪峰浪尖愈发坚固。

        第一时间响应,是刻在骨子里的“汛情警报”。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汛情预警不是普通的天气预报,而是必须闻令即动的冲锋号。在北京密云区遭遇特大暴雨时,当地党员干部在接到红色预警后,15分钟内完成紧急集合,200余支党员突击队分片包村,对重点区域的险村险户持续开展“敲门行动”,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缺”,及时转移安置。大方县长石镇党员唐志维听到有岩石滚动异响,立即组织隐患区人员转移避险并上报,从发现险情到全员撤离仅用25分钟,35户92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正是这“与死神赛跑”的响应速度,让危险区域群众实现“零伤亡”。这种敏感性源于对群众安危的牵挂,源于“守土有责”的政治自觉,让每一次预警都转化为守护生命的“提前量”。

        第一时间处置,是扛在肩膀上的“责任堤坝”。突发险情面前,犹豫一秒就可能错失生机,处置偏差一步就可能扩大灾情。河北阜平县王林口镇方太口村落差2米的地理位置被洪水倒灌,27名居民被困屋顶,村党支部书记李风国带领党员跳进齐胸深的洪水中,用梯子搭建临时通道,同时协调铲车支援,历经5小时成功转移全部被困者。武川县得胜沟乡东坡村党支部书记徐瑞依据对村里沟壑纵横地形的了解,预判洪水流向与危险区域后,带领队员冒险涉水绕行山路转移村民,在绝境中开辟出一条“看不见”却高效的生命通道。这种果断处置不是鲁莽蛮干,而是基于对地形的熟悉、对群众的了解、对预案的掌握,在千钧一发之际,把“我是党员”的担当化作破局解难的力量。

        第一时间重建,是握在手中的“希望种子”。险情过后,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同样刻不容缓。党员干部迅速从应急处置转化为灾后重建的“先行军”,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清淤排障、物资调配、设施修复等各项工作中。北京房山区受灾村庄里,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清理淤泥、修复道路,仅用3天就打通了村庄与外界的主要通道,让救援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顺利运入;洪灾造成集镇通信中断后,106名党员骨干徒步穿越塌方区,布放光缆、修复基站,争分夺秒恢复通信信号,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关键的信息生命线,确保救援调度与群众联络畅通。他们深知,灾后的每一分努力都关乎群众的生活信心,所以争分夺秒地开展重建工作,让“第一时间”的担当延续到家园重生的每一个环节,让群众在废墟之上看到重建的曙光,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未离开。

        这场实战考验,考的是“人民在心”的情怀,验的是“攻坚克难”的本领。凌晨3点的堤坝巡查路上,党员干部用探照灯照亮管涌隐患,脚泡在水里8小时却顾不上换双干鞋;城市内涝的积水中,他们背着老人蹚过齐腰深的洪水,手机进水报废却笑着说“人没事就好”;安置点的临时帐篷里,他们一边分发物资一边记录群众需求,沙哑的嗓音里满是“家里人”的关切。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恰恰是党员干部“时时放心不下”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是天生的勇者,只是在群众需要时,选择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群众”。

        当前防汛关键期,每一次雷声轰鸣都可能伴随新的挑战。但只要党员干部始终绷紧“第一时间”这根弦,把“实战考验”当作锤炼党性的熔炉,就一定能在风雨中筑牢“红色防线”。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多一分速度,群众就少一分危险;自己多一分担当,家园就多一分安全——这便是共产党员在汛情大考中最动人的初心答卷。(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 张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