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高三开始,就喜欢读书了。逐渐养成了一个好品质——对什么书都可以接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十九岁到二十岁两年,我几乎没读过几本书,就是在手机里学习一些名家散文的写法,为自己的文学打下了一些初步的基础。那时要不是受影响于手机这种电子物件,(光微信就守半天,用手机看小说,用手机看电视,每天几乎都离不开手机。)没有多少时间翻看纸质书,就是对自己已买的书籍暂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把目标放在几本散文上,汲取其中的才华,做几篇读书笔记。
事情从二十一岁开始有了转机,从那年开始我在家休闲时已着手控制自己玩手机的心思,不再把电视从早放到晚,逐渐斩断自己与手机的依赖联系。转而先将兴趣放置到临摹字帖上,我觉得长时间地练字可以培养一个人做文化工作的修养与专注力,那时的我不仅几乎每天练字,还能细致地观看前一天所临摹痕迹的缺点在哪里,在新的一天我又应该往哪方面增强。就这样,过了一两个月,我开始读书了。我仍记得,在那一两个月里,我的读书笔记比从前愈加工整而干净了。
那大概是九月到十月的样子,时令的天色不知从何时起转为暮色,萧瑟的秋风不知刮过多少阵,树上的落叶不知飘落了多少次。我的小散文《风雪雨面魂》亦刚刚发布不久。我开始从古文着手,我翻开当时高中发过的未读之物,一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一些孔孟之言,人物传记,古代散文。我意识到,除了现在所买的那几本,在文学上,我可以去读的书还挺多。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感觉到书中的营养无穷无尽,书中真有一个黄金屋,要是我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啃食书本,那也是一件乐事。当然了,今年是一个有趣的日子,就在我决心奋发读书的这年,撒贝宁正在传播“中华典籍”,真是“世间巧合之事诸多”啊!
这几个月,我开始领悟到读古文的方法,要懂断句,可带着一股文气去读,这样阅读的阻碍会相对更少。精美之文,例如苏轼的《超然台记》,你可以带着追求才华的目的去读,这样速度得慢下来。像孔孟先秦的一些段落,若含有深刻哲理的,你需得稍微理解字面意思,生僻的可去看注解,领会古人说话的妙处。在这第一本书里,还有一些根据古文节选的大主题所收集的一些现代文章,全是现代人对于主题的理解。一本阅尽,我感觉自己的读书素养有所提升。(虽然是一月一本,期待我以后的速度与效率有所提升。)那年最后的两个月里,我常去图书馆找书看,我深知自己阅读速率慢,能看多少赚多少。
再回到学校,我尚未找到与现代散文有关的书籍,翻了“职场”的书籍几页,觉得是好书,却无法满足我当下的需求。我跑到二楼,意外地看见了一本《陆游文集》,翻开扉页,一首首风格遒劲的诗扑面而来。遥想放翁当年是个大将军,有着报效国家之志,不曾想他的文学底蕴也如此了得,成就了这么多的好作品,我一个专修文学的作者,以后总不该比一个将军还差吧?
随后我还借了《韩愈文集》。在借韩愈的文集时,我还看见了它旁边的《柳宗元文集》、《苏轼文集》、《李清照文集》、《李白文集》、《王安石文集》,我暗暗发誓,这两年我至少要读完这其中的三本,至于成与不成,请各位读者做个见证。
《韩愈文集》此书的前一百一十六页是昌黎先生的诗,以后直到第两百多页是他的散文。韩愈先生的诗文气充沛,古朴奇险,某些写景的诗富于意象。“巍峨拔嵩华,腾踔较健壮”、“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他的文字如此雄壮豪迈,难怪会成为中唐的文坛领袖,他的行笔如此大胆,难怪其文会孕育出毛泽东这样的英雄人物!论文坛中最有男子气概的两位,当属韩愈和解缙了。
当我在读书时,曾想到,换了奇才解缙读这种书,他凭借着脑海那一抹对文学熟识的悟性,也许一眼可秒读三四句,两眼可读七八句,三眼的工夫早已在十几句之外了。我现在的水平如果是文章的话,顶多一眼一句,若是诗的话,最多一眼两句。所以说,读书的能力还是需要多练的。
附录:
看完《苏东坡传奇》后,我有感而发,写下了书生篇:
为官济民造福兼济苍生,
雨泽播洒大地万民助力。
万众归心离任群民簇拥,
千古文章留世名动史册。
当我看见苏东坡在凤翔任签判官满时,所有的当地百姓都为他送行,对他感恩戴德。我见此情景泣涕涟涟,原来读书取士的最高境界就是像苏东坡这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