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泳池总泛着粼粼波光,我扒着池边深吸一口气,第三次尝试换气时又呛了水。鼻腔里的刺痛感还没褪去,手脚已下意识地乱挥,直到指尖触到教练伸来的长棍,才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攥紧——原来“差生”的恐慌,是这样具体而尖锐。
泳池成了最鲜活的课堂。同批学员里,女儿是进步最快的那个。她去年学过基础,今年稍作练习便能松开浮板,在水中转身时还会朝我做个鬼脸。而我总在同一个地方卡壳:换气时抬头过高,划水时手臂僵硬,越想做好越乱了节奏。教练说:“别怕呛水,先把动作做完整。”可当口鼻没入水中的瞬间,对窒息的恐惧总会盖过所有指令。这让我想起教室里那些总跟不上进度的孩子,他们面对习题时的无措,或许就像我面对泳池时的慌张。
有次练习蹬壁滑行,我因没掌握平衡呛了好几口水,趴在池边缓神时,看见教练正耐心教一个小男孩划手。那孩子和我一样,手臂总在水面乱晃,教练便握着他的手一遍遍示范:“先伸展,再抱水,像抱个大西瓜。”半小时后,男孩终于能划出半米远,脸上的怯懦渐渐被笑意取代。那一刻忽然懂得,教学里的“耐心”从不是一句口号。就像我需要教练反复肯定“这次换气比上次稳”,孩子们也盼着老师看见他们“今天比昨天多算对一道题”。
泳池里的进步总在不经意间到来。某天下午,当我不再纠结“会不会呛水”,而是专注于“蹬腿时脚踝要放松”,身体竟意外地浮了起来。虽然只游了五米,却比任何一次成绩都让人振奋。这多像那些“开窍”的学生,前期的笨拙与退缩,不过是在积蓄突破的力量。
夕阳把水面染成琥珀色时,我终于能连贯游完十米。趴在岸边看女儿和新认识的小伙伴打水仗,忽然明白教育最珍贵的模样:不是逼着对方跟上节奏,而是陪着他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像泳池里的水,温柔托举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给他们犯错的勇气,也给他们成长的底气。
原来最好的教学启示,从不在教案里,而在那些设身处地的共情里。当我在水中挣扎时,才真正读懂了讲台下那些迷茫的眼神——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你要快点”,而是“别急,我陪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