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关于如何提升写作能力的文章,里面有几个观点很值得分享。
写作能力等于思考能力
“文章” 说穿了就是思考的产物,你得把事情 “本质” 想透了,写起文章来才畅快。
大部分人不愿意动笔的理由是没什么可写,其实问题出在思考层面。我在之前的文章《思考惯性》里也提到深度思考的重要性。把事情“本质”想透,大脑除了完成每天的信息吸收,还要加上:
处理:从信息流中提炼自己关注的点。
分析:突破常规思考深度,再多想一层。
输出:以自己的视角以文字等方式完成信息的再输出。
试着按照这套框架去锻炼自己大脑的思考习惯和能力。
提升输出能力得先提高输入能力
我开始写订阅号之前,也担心是否有足够的内容支持每周至少一篇文章的输出。方法很简单--看书,增加信息的输入。那么读书笔记就可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内容输出。
不过这个就跟多锻炼,身体好一样,道理大家都懂,怎么坚持?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
阅读能力 = 想解决周遭问题的欲望
书无不无聊,看不看得下去,取决于你对这个书的主题感不感兴趣。
一本书可以看五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书其实就躺在那里没有变,变的是阅读者的心态。
对一本书有没有兴趣,就在于你对这个 “主题” 有没有 “好奇”,有没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
非常现实的,大家会去买一本书,通常是因为现在 “有问题需要解决”。
刚做项目经理的时候,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主动看了很多项目管理方面的书籍。没办法,问题不解决项目就没法带。在这个现实下,不敢没动力。
试试先找到解决问题的欲望,再去选择一本书,坚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后关于“写作能力”,文章做了一个超接地气的比喻:
其实 “写作能力” 被很多人神化了,总觉得是一个高大上的能力。其实粗俗地说呢,你知道吃东西过后总是要拉的嘛。所以读多了,总得拉的嘛。
所以对读书多的人, “大便” 能力高,这哪有什么稀奇的。大便就大便,哪有什么好讲的,要拉得多,就是吃得多就可以了。“大便技巧” 顶多可以让你的大便变得好看一点,变不了输出的速度与质量。
那要怎么吃得多呢?一定是得 “肚子饿” 才吃得多嘛。想办法让你的脑子饿一下吧!
好吧,其实只用牢牢记住这段,其他内容可以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