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流动的,连续的。故事是变化的,有情节的。叙事疗法是对故事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问题的尊重,从生命中看到从来没有看到的东西,迁移出面对问题的新想法,用新的感受去面对当下的问题,从而看到生命中的美好和期望。在叙事治疗中让来访者讲述故事,向生命提问,将问题迁移、外化、重建故事,用心整合生命经验,活出渴望的自己。
后现代叙事疗法,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问题。
叙事疗法这一专业术语产生于1989年,由怀特和艾普斯顿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创新出来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现在成为后现代咨询技术中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合作对话并重的重要技术,甚至可以说一枝独秀的展现着治疗魅力。叙事疗法根植于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哲学理论,将后结构主义中的“人都是有多层故事”的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将人的发展归为社会、心理、语言的塑造。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
在心理治疗领域,后现代思想同样向传统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后现代语境下,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语言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以及话语的反思性等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叙事疗法反对个人主义,不希望对人进行病例性问题诊断分析,特别反对给当事人活生生的生活体验、情绪、行为贴标签。而是注重将人的问题产生放在当下社会政治文化中去考虑,更多关注、欣赏当事人丰富的生活体验、知识、技能等。
在叙事治疗过程中,更注重故事描述,比较不看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故事如何影响人们看到自己的自我认同,通过支线故事的线索迁移,产生新的故事感受,这些新的想法带给当事人哪些新的陪伴,从而让当事人的自我认同再建构。其治疗技术与其他治疗流派有很大不同,如问题外化、重写故事、行动蓝图、身份认同蓝图、治疗联盟写治疗信、寻找独特结果和独特解释、引导独特的重新描述和独特的循环传播、寻找例外、布置家庭作业等都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治疗魅力,使叙事疗法在当下众多治疗与咨询技术中具有相当的亲和力、感染力、创造力。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这是叙事疗法中的经典理念。将人与问题分开,对问题进行外化,作为叙事疗法的点睛之笔,成为叙事疗法中对来访者起到重要引导的核心技术。传统的治疗常把问题归在来访者身上,把问题看成来访者私人化的问题进行诊断或分析,对来访者产生负性暗示或固化问题。问题外化的应用和理解将问题重新放在文化与话语情境下的关系和互动之中,不再把问题看作是脱离了情境的个体的私人化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从充满问题的故事讲述中把自身和问题分离出来,按照时间线索看清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就可能发现之前被忽视的一部分体验,找到独特结果,然后在治疗师的引导下编织进替代性故事之中,找到生命中的正能量,开始疗愈自己,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进一步融入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中。
寻找生命的意义,让当事人体验生活、体会自然的博大精深,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载,才是治愈自己的专家。叙事疗法中特别强调当事人的话语权和故事主载,在当事人的生命故事中,倾听、抱持、肯定、理解,会给当事人叙述故事和寻找生命意义的积极力量。治疗者需要放空自己,做一个纯净的倾听故事者,才能避免带着个人主观去解构他人的故事,才能不“左右”、不干扰当事人自己寻找故事支线,才能更好的让当事人在故事中重建自我,找到积极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