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主讲老师:蜜读团队

他们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们心怀阳光、执着勇敢;他们是文学的信徒,书海里的书虫,梦想的践行者。志在开发让人更轻松、更简洁、更高效的阅读方式。

本次解读的书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历史学家钱穆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制度作了概述。文字凝练,内容扎实,不失为领略中国政治制度概貌的一本好书。

我想,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对历史的认识依旧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上。自毕业以后,我脑海中大部分历史知识都荒废了,只剩下一些细枝末节,模糊不清的部分。看完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又重新拾起了一些有趣的历史片段,像“三公九卿”“三省六部”这些从前课本上的名词,在脑海里又一次鲜活起来。

除了详细地为读者普及古代政府的政治制度,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为读者细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利弊和得失。

钱穆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时期。当时,大批有识之士都在为“解放”中国,为“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努力。然而,在人们反思中国落后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传统和历史,认为中国过去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全都是封建糟粕[p。

钱穆先生认为: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得有失,但绝不像别人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完全“专制”。我们不能因为它有弊病,就把历史全部抹杀。

看完这本书,你会明白中国很多“看似封建落后”的制度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意义,它们的贯彻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则带着良好的初衷。而且钱穆先生一再表示,任何制度存在一两百年之后都会出问题,我们后来看到的充满弊端的制度,在最开始运用之时也是好的,只不过它们在时间的推移中,没能随机应变,变得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脱离现实。

看待历史要用广博的目光,千万不可将历史全盘否定。只有学习历史的长处,借鉴历史的短处,才能对当下改革有积极意义。这次我们就一起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那些古老的政治制度中穿梭遨游,静看历史的演化与变迁。

汉代(公元前 202年-公元 220年),是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在了解汉代的政治制度时,我们将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讲。

说起汉代的政府组织,和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并不是皇帝一个人说的算。表面上皇帝是国家唯一的领袖,但实际政权并不在皇上手里,而是在宰相手里,宰相才是政府真正的领袖,负责一切实际上的政务。

汉代的中央行政制度为三公九卿制,这个历史课本上就曾讲过。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dà)夫,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并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务,相当于副宰相。

九卿分别是:太常,掌管祭祀鬼神和教育事务;光禄勋,掌门房,兼掌敕 [chì]诏及吏僚人事,就是掌管下诏书,以及选官和安排活;卫尉,掌管宫廷卫兵;太仆,掌皇帝出行的车马,兼掌全国武装兵器和驿站;廷尉,掌管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兼掌外国及属国交往,相当于外交部;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兼掌官营手工业作坊。

汉代地方政府的行政制度为郡县制,地方上有 100多个郡,一个郡管辖 10至 20个县。郡的最高长官为太守,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古文《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这里的太守就是郡内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但管辖范围比现在的省小得多。

汉代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大批官员,那这些官员都是怎样选派上来的呢?下面来看看汉代的选举制度。

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为“乡里选举”。“乡里选举”最开始分为两种:一种是新皇登基时从各地招纳贤才;另一种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毛遂自荐,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西域,需要通外语,能吃苦,善于应变的人,政府会下诏征求,只要认为自己有此才干,就可以来报选。

后来出现了一种定期的选举,就是选举孝廉。历史书上称为“举孝廉”,孝廉指的是“又孝顺又清廉”,其实就是品行好的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下令各郡每年要推举孝廉一到两人,为国家物色人才,这些被举荐上来的品行贤良者便可以做官。

再来看看汉代的赋税制度。

汉代的税收是比较合理的,轻徭薄赋做得很到位,一般百姓收获了一百石 [dàn]谷子,只需要纳粮三石[dàn]多一点就行,真挺少的。也就是说,收税比例,只有 3%左右。甚至在汉文帝时期,曾全部免收田租,长达十一年之久。

但汉代的税制有一个大弊病,就是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比较趋于自由主义。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你怎么用、种什么,政府都不管,只要按时纳税就行。当土地属于农民时,就可以自由出卖,一旦土地可以买卖,就容易形成兼并。

富有的地主买来贫民的土地,让贫民成为佃农,收取高达十分之五的租金。佃农收获了一百石粮食,其中五十石要交给地主,而地主只需要向朝廷纳粮一石半多一点就行。所以,政府的租税愈轻,地主愈得便宜,农民却得不到丝毫好处。而朝廷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比如禁止土地买卖,来防止农民受到地主剥削。

然后,就是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和现在的韩国一样——全国皆兵,每个壮丁到了 23岁都要为国家服兵役。汉代的国民兵役分三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一种是到边郡作“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个国民都会轮到这三种。各个地方会根据当地的地理形势,训练不同的兵种,每年为期一个月,北方训练骑兵,南方沿海训练水师,中原训练步兵等。

除了服兵役之外,壮丁还要服力役,就是替国家义务做劳工,像现在修公路,建高铁召集民工一样,只不过在古代这是一种纯义务劳动。

了解完汉代的政治、选举、赋税和兵役的概况,我们再了解了解汉代政治上的利弊得失。

在政权方面,汉代虽然主张皇权、相权分立,以避免皇帝独裁,但如果碰到一个有雄心才干的皇帝,就很容易破坏规矩,侵夺相权,汉武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汉代并不像现代的西方国家,无论皇帝怎样好,宪法上也规定他不能过问首相的事。

在赋税方面,虽然朝廷对农民的赋税很轻,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困苦。土地在乡间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得利者是地主,而非农民,这使得政府减轻赋税的政策,全然失效。

最后兵役制度上也有流弊,中国地广人多,虽说分区训练不同的兵种,但每年一个月的操练根本不够,军人素质往往不达标。中央政府的常备军,只需服役一年,数额也仅有七八万人,表面上是全国皆兵,其实并不够用。遇到打仗,各地调遣,山高水远也很不方便。所以全国皆兵制,虽然军队数量多,但训练简陋,调动不便,其实有名无实,一旦出了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唐代(公元 618年—公元 907年),是继隋代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代的中央政府组织相比于汉代有很大的变化,从三公九卿制变成了三省六部制。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共同负责。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侍郎,下级官员为给[jǐ]事中。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尚书左仆射 [yè]和尚书右仆射[yè]。

在职责上,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负责审核中书省颁发的政令是否有效、合理;尚书省为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中央的政令。

假如皇帝决定做一件大事,会先由中书省这个决策机构,将皇帝想要推行的事起草成文件,然后由门下省来负责审议这个文件是否可以执行,对国家有什么影响,审议完成之后,政令通过则发到尚书省去执行,未通过将被退回中书省。

三省中的尚书省是政府里最大的行政机构,它下面又设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户部掌管民政户口和财政;礼部主管宗教、教育事宜;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设。六部各司其职。

除三省六部之外,政府还设有御史台,这是一个独立办事机构,负责监察事务,相当于汉代

“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唐代的御史台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

唐代的地方政府和汉代不太一样。在唐玄宗时期,全国有 1573个县,比汉代多出两百多个县。县级以上不再是郡,而是“州”,州设刺史,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

我们先来看看唐代的考试制度。

汉代的选举为举孝廉制度,到了唐代,这种选举制度已经完全被考试制度代替——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科举制。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 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经历了 1300年。

历史上,科举制度的意义在于开放政权,打开仕途大门,让有才华、有学识的人进入政府。想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可以先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政府报名,然后统一参加中央考试。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就是科举制的体现。

科举考试由尚书省的下属部门礼部来举行,考试及格,便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就有资格做官了,至于实际的分发任用,还需要经过吏部再次考试。吏部考试重于学子们的仪表、表达能力及行政公文的能力。简单来说,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办事能力。

接下来讲讲唐代的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是唐代施行的赋税制度,其中“租”是指配给农民田地耕种,等到年老后再还给政府。农民拥有土地耕种权,每年要付给朝廷一定的租额。这种租额并不高,收获四十税为一,较之汉代的收获三十取一,更为优减。

“庸”即是“役”,就是百姓对国家有义务进行劳役。唐代规定每人每年需要服役二十天,比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减少了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百姓要将他们当地的土特产贡献给朝廷,大体上是一些丝织物和麻织物。

我们从汉代和唐代的赋税制度可以看出,历史上的中央政府并不是一味昏庸无道、只想着剥削百姓,政府也是尽可能地减少税赋,希望百姓过上好日子。至于后来没有达到好的效果,是因为政府忽略了很多实际情况,没有及时发现赋税制度的弊端,也没能及时进行改革,导致没有从根本上使百姓获益。

但政府的初衷是好的,制度一开始施行时也是良性循环的,只不过时间一长,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就会积聚很多问题。这也正常,没有一种制度能长盛不衰,作为后来人,我们不能因为一项制度的崩坏就全盘否定它。

再来看看唐代兵役制度。

汉代的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唐代则不是,因为中国国家大,户口多,不需要全民皆兵。全民皆兵,反而容易有名无实,训练不精。

在唐代,当兵可以主动报名,谁家有壮丁当兵,朝廷便免除他家的“租庸调”税。各州报名而来的兵丁会集中在一个叫“府”的地方,“府”相当于现在的军区,这些兵丁也被称为“府兵”。国家并不会给府兵提供粮草,但允许除当兵之外,府兵可以务农为生,政府不收田赋,他们可以在农忙间隙操练。所以,唐代养兵,不花一分钱。

最后我们来看看唐代政治制度中的弊病得失。

唐代的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实际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必须得统一,但却不适宜中央集权,太过中央集权容易导致专制。

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继往开来,但也有诸多弊病,当时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虽然有限,报名投考却没有限制。后来报考人数不断增加,录取名额也不得不逐步放宽。全国的知识分子,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的组织范围。

唐代又是重官抑商,因此所有人都想当官,以为当官是唯一的出路。政府不鼓励工商业,经商的人就少,知识分子全想着去做官,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组织的臃肿,读书人成了多余的政治脂肪。

而唐代的租庸调制必须有均田制的配合才有效,均田就是人人都有土地耕种,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制就会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又不断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

唐代府兵制度的弊病在于,军人地位低下,哪怕是将军也只是空有荣誉,而没有实权,功勋卓著的军人不能大展宏图,最后还是要回乡下种地。无仗可打时,府兵常常要给政府充当劳役,干苦活还不受人尊重。

唐朝后期,军队和政府行事散漫,士兵战死无人管,给家人的抚恤金也不到位,弄得人心尽失。久而久之,当兵的人越来越少,以致到后来,唐代兵源枯竭,需要雇佣匈奴士兵来打仗的地步。

宋代(公元 960年—公元 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宋代的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都有着良性的发展,民间富庶,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宋代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唐代,建树甚少,过失颇多。相权较唐代更加衰落,三省只剩下中书省留在皇宫,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到了皇宫外,不再预先了解政府的最高命令。中书省在皇宫内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同称为“两府”。

唐代宰相有财政大权,到宋代,宰相的财政大权也被剥夺了。财政权分别掌控在户部司、盐铁司和度支司三司手里。此外,皇室为了削减相权,还剥夺了宰相的人事任免权,由专门的组织“考课院”来决定。

虽然君权上升,相权衰落,宋代最高政令的决定权握在了皇帝手里,但宋代的帝王并不是一味专制独裁,皇族家训要求历代皇帝要优待学士,不能随意诛杀朝官,所以,北宋皇帝虽然权利大,但都比较不暴虐、不专制。

宋代的地方行政不如汉唐两代。地方政府分为三级,最高一级称为“路”,集庆路就是当时南京的称号;中级为“州”、“府”;最低一级为“县”;官名也改了,分别为“知州”、“知府”、“知县”。电影《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扮演的包龙星就是一位知县。

唐代各“路”的首长为观察使,他们不算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但因为是中央派下来负责监察的,所以要比当地行政长官高一级。在宋代,“观察使”这个职位变成了“监察司”,每一“路”上面有四个“监察官”。唐代地方官只需要应付一个观察使,而宋代地方官却要应付四个“监察官”,办事、做人自然很难。

下面我们来看看宋代的考试制度。

大体上沿袭唐代,但远比唐代严格。宋代的考试制度增加了糊名之制,就是考官把收上来的考卷装订在一起,封上学生的名字,以免被阅卷者看到。我们现在的高考就属于糊名之制。

在宋代,糊名是为了防止考官们徇私舞弊而设置的。但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很多考官心里想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带入仕途,却因为糊名,找不出该人的试卷,而该人可能很有才学,却因为考试当天没发挥好而落榜。所以糊名之制虽然让考试更加严格了,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

唐代的科举考试要比宋代更复杂,上面我们讲过礼部考完才学后,吏部还要考察办事能力。仅凭礼部及第,不会立刻获得任用。宋代因为经历五代长期的黑暗,人们不爱学习,朝廷为了奖励学子,只要进士及第,不经任何历练就可以进入仕途。总的来说,宋代的科举考试更重要,更严密了,但却并不是更有效。

宋代的赋税制度大体上也是延续唐代税制,但特殊的是,宋代的差 [chāi]役法剥削了一部分富人。

在宋代之前的五代时期,军队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就要给军队提供房子、粮草、马料、给养等,即便地方不愿意,也得提供。

军队来往频繁,地方政府支撑不了庞大的开支,就把这个事推到了地方的富户身上。一个富户支撑整个军队的开支,用不了三五年,家财就散尽了。一个富户垮了,再找另一个,这使得地方上没有一个能兴旺的家,兴旺了,派差[chāi]便轮会到他。这就是差[chāi]役法。

宋代一直沿袭这种方式,后来王安石发现其中的弊病,准备变法——军队开支依然由地方出钱,但改为每家摊派,而不是光吃一家富户,如此可避免地方上的私家为政府办公差而破产。但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因为要民众摊钱,岂不是又要增重民众的负担?司马光极力反对这种方式,导致王安石变法最后未能成功。

本章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宋代的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种是禁军,一种是厢军。禁军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身体素质、样貌都比较优秀。禁军挑剩下的一些不太合格的人,便组成了厢军。厢是城厢之义,厢军专门驻扎在各地方城厢。他们并不需要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 [chāi]。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叫他们去做。

宋代养很多兵主要是为了防卫,因为宋代的国防非常薄弱,当时的疆域版图比现代中国版图小得多,中原地区为宋朝,河北、东北、内蒙古等地都属于辽国,西藏为吐蕃 [bō]国,云南为大理国,宁夏地区又为西夏王朝。

宋代的首都位于河南开封,开封地处平原,一览无余,四周没有好的防卫系统,完全是“四面楚歌”的位置。所以,宋代政府养兵是为了防止周围部族侵略,但朝廷不会主动征讨四方,因为一旦输了,就容易“诱敌深入”。

宋代因为国防薄弱,不得不多养兵,但多养兵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国家养兵越多,就越不好管,队伍容易产生内乱。此外,宋代虽然兵多,政治上却重文轻武,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矛盾的局面——宋代用兵,但又看不起兵,军人没用武之地,政府冗兵冗吏,国家负担逐年加重,因而积聚了更多的问题。

明代(公元 1368年―公元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黄金时期。明代代表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但中国明显在后来的五百年中,落后于世界,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说,是退步了。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废除了宰相一职,此后明清两代,再无宰相,政府所有的决策权都由皇帝一人掌握。

宰相没有了,中书、门下两省也废除了,唯一剩下的尚书省也是形同虚设,它原来的属下六部各自独立,不再由尚书省统领。唐宋时期的御史台,在明代改为了督察院,专掌弹劾纠察,督察院和六部并称为七卿。

明代中央政府经过这样的改变,大权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朝事冗杂,皇帝分身乏术,为了减轻皇帝政务上的操劳,便专门设立了一个皇帝秘书处——内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皇上的秘书,这个职位品衔不高,但权利很大,一切奏章政事都要经他们之手。

明代早期,内阁并无实权,但到了明代中期,内阁地位开始抬升,内阁大学士的权利也日益增大,尤以万历年间的张居正为甚。有时,皇帝和内阁间不常见面,有什么事就需要通过司礼监的太监来传达,慢慢地,太监也开始弄权了,还会与内阁互相勾结,张居正就曾经联合内宫太监冯宝搞掉了自己的对头高拱。

明代的地方政府采用行省制度,目的还是为了集权,让地方政府的权利握在中央手里。明代的行省称为“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承宣布政使”,一个承宣布政使司为一个行政区域,明代全国共有 13个承宣布政使司。

明代地方政府的弊病在于官太多,除了承宣布政使之外,还有“提刑按察使”、“指挥使”、“总督”、“巡抚”。官虽然很多,办实事的却很少,大多数官的存在都是为了管其他的官,一级压一级,真正关心老百姓的官微乎其微。唯一贴近百姓的官是县令,但县令人微言轻,也办不成什么事,平时还要应付各级上司,根本没有功夫管老百姓。那谁来管百姓的事呢?这里我们要提及一个名词:胥 [xū]吏,胥吏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和差役,衙门里的师爷就是一种胥吏。

胥吏官虽小,影响力却很大,他们管的事儿多:处分、田赋、典礼、人命、诉讼、工程等,都由胥吏来管。但官场上的人根本瞧不起胥吏这种不起眼的小官,这些胥吏也就大都自甘堕落,极尽徇私舞弊之事,地方政府的官场底层逐渐涌起一股浊流。单田芳讲评书时曾讲过很多类似的民间故事,明清时期,民间很多冤案都是因为胥吏从中作梗,使好人遭陷害,坏人逍遥法外。

明代的考试制度和唐宋很不一样。唐宋两代的考试,由学子先在地方政府呈报,然后由地方呈报给中央,进行科考,考取后就是进士及第,这种考试只需要考一次。到了明代,报考的人数更多了,考试次数也随之增加了。学子要先在府县考,录取了就是秀才,秀才再去省里考,这叫乡试,考中了就成了举人。

各省的举人最后还要到中央去集合会考,这叫会试。会试中( zhng)试,才为进士及第。待进士及第之后,还要留在中央政府读书,读满三年之后,还要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可以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

在明代,只要进了翰林院,就能当大官,考不上翰林院,无论你学问修养再好,也难以从政。这种制度虽然刻板,但也有它的好处,明清两代许多名人,都出自翰林院。学子们在翰林院,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更多的政治知识,静待为政府所用。进士与翰林,成了政府一个储才养望的阶梯,原先的科举只能物色人才,而不能培植人才,明代的翰林院则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下面我们来看看明代的赋税制度,它总体上和唐宋没有太大区别。

主要是多了两种册籍,一种为黄册,一种为鱼鳞册,黄册登记户口,鱼鳞册登记田亩。黄册和鱼鳞册开始的记录非常明晰,谁家有了土地变更都会详细记录。两种册子施行之初很有效,不仅便利了政府收租的手续,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间土地兼并。

但可惜的是,黄册和鱼鳞册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民间舞弊取巧,那些地主们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册上的田地所有虽然明晰,但业主花名依然可以混淆篡改,到底仍然还是一笔糊涂账。

最后,我们来了解明代的兵制。

明代的兵制和唐代的府兵制很相似,只不过明代的军区不再叫“府”,而是分级别,大的军区叫“卫”,小的军区叫“所”。

明代不缺兵,但后期被满洲侵略,却未能抵御,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明代在前期的一两百年中,国事昌盛,四海升平,养兵但不打仗,军人素质没有经过战场的历练,逐渐松懈疲软。当开始抵御满洲外敌时,朝廷四处调兵,四川来两千,云南来三千,全国各地兵卒集中到中央,士兵们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面貌,一时难以相容。

打开武器库,里面所藏的兵器衣装,都是很多年前制好储存在那里的。现在拿出来,铁也锈了,衣服也烂了。士兵们穿着不合身的军装,拿着钝涩的兵器,前往环境恶劣的关外,大风一刮,士兵精神沮丧萎靡,自然难敌满洲军队。这就是明代士兵无法抵御满洲士兵的根本原因。

但不能因为明代失败了,我们就苛责古人无能。我们应该根据真实的历史,把具体事实加以说明。不要说中国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话。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情况,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哪里,这样远比一味指责要强得多。

清代( 1636年―1912年),又称大清帝国,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康雍乾三朝励精图治,创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 150多年的“康乾盛世”,极大地扩充了版图,疆域面积高达 1300余万平方公里,同时君主专制也发展到了顶峰。

钱穆先生讲到清代政治制度时,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清代没有真正的政治制度,只有压制人的法术。法术是一种出于私心又不知节制的扭曲的制度。清朝的私心来自于“部族政权”,一切从满族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国家子民身上出发。

清代之前,中国属于“士人政权”,权力掌握在士大夫、文官的手里。到了清代,政权则全部掌握在满族手里。看清朝的历史会发现,清廷偏爱满族大臣,汉臣在朝堂上人微言轻,有能力的汉臣,如康熙年间被派去收复台湾的姚启圣,在关键问题上也要受到满族钦差的压制,可见,清代的政权始终都是袒护满族人的。

清代的政府组织除了内阁之外,多了一个“军机处”。军机处设立于雍正时期,雍正皇帝生性多疑,他手下有很多秘密组织,如粘杆处,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和特务机关。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的一切活动雍正都知道,包括大臣们的私生活。

清代的地方政府官员层级很多,由下往上,从知县到知府,再到道员,布政使,上面还有总督和巡抚,一共五级。可真正到做决策时,即便是总督、巡抚也不能作主,还是要由中央另派人,如经略大臣、参赞大臣等来做决定。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此外,清代还在国土四处设置禁地,为的是给自己留退路。禁地包括东三省、台湾、察哈尔、绥远和新疆等地。这些禁地,不许汉人进入,很多地方直到清光绪年间才解禁。由于清政府这些私心的法术,在中国境内无端划出许多处禁地,形成许多特殊区域,所以这些地方,有的是荒落了,有的则开发的特别迟。

清政府对于外部族——蒙古和西藏地区很客气,尤其对蒙古人,更是刻意拉拢。当时满族人为一等,蒙古人为二等,藏人为三等,汉人为四等。清廷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拉拢蒙藏来挟制汉人。

清代的考试制度也完全剥削了汉人的入仕机会。考试制度的用意是开放政权,选拔真才,而清代的朝廷,绝无意于把政权开放,考试只是一种羁縻牢笼之术,只是为了让汉人尝到一些甜头,但又不会给绝对的实权。

而清代的言论氛围也很不好,几乎没有言论自由,不但大兴文字狱,还在民间各府学、县学中立有石碑,石碑上刻着不能妄谈国事,不能立盟结社,不能轩刻文字等条目,以约束学子们的言论自由。

后来,由于满族官僚越来越放肆,政治加速腐败,下层的受苦民众再也忍不住了,便展开了大规模的起义运动,民变四起,屡仆屡兴。最著名的就是川楚白莲教起义,朝廷费了很大气力才压平,嘉庆年间又出现太平天国。所以,此后满清政府即便不遇到西洋势力侵入,不久也会垮台。

在清朝末期,出现了两股势力,一是主张革命的孙中山派,他要推翻皇帝;另外一种是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派,他要保全皇室。康有为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的,就能变法成功,但却忽略了慈禧的干预。最终因为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戊戌变法遭到了强烈抵制与反对,最终夭折。

后来,满清皇朝被推翻,很多人雀跃于封建王朝的倒台,但却过了头。他们因对满清政权不满意,而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不满意,想把中国过去的全部历史文化一起推翻。

但钱穆先生认为:如果我们全部的传统文化被推翻,那我们国民的信仰就没有了,而政权的稳固,恰好要依赖全部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文化信仰。我们不能因为满清的专制,就一笔抹杀中国历代政治上几千年的文治武功。

在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多人垢病我们的政治制度不够完善。但从改革开放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也正在努力建立适合现在国情的制度,这既需要借鉴老祖宗的智慧,也需要参考西方先进的思想,我们应该相信历史是进步的。只要是合理的新生事物,我们国家终究会强大起来,我们的制度也必然会朝着合理与人性的方向发展。

到这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全部解读完毕。为了检查一下收获如何,我在这里留几道拓展思考题,供大家参考。

1、汉代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中的大鸿胪是干什么的?

2、唐代尚书省下面的六部具体为哪六部?各部的职责是什么?

3、宋朝的科举考试比唐代更严格,因为实行了一种可以避免考官徇私舞弊的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

4、明代彻底取消了宰相,建立了皇帝秘书处,皇帝秘书处的官方名称是什么?

5、清代雍正皇帝设立的秘密组织叫什么名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47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3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09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37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8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30评论 0 26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9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2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6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4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4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9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54评论 2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