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狭义地理解,科学是对自然(事物与现象)规律的发现和总结。人类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种事物,所以,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现象,也是科学覆盖的范围。逻辑和数学也是一种知识,它们是不是“自然规律”,也许存在争议。但这争议丝毫不妨碍它们的作用:所有的科学知识,都遵循或表现为某种逻辑或数学的结果;换言之,在逻辑与数学之外,科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研究对象中寻找逻辑或数学规律。稍微广义地理解,数学和逻辑也是科学。科学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其精确界定或范围,也是人们一直讨论和争议的问题——但以上理解,覆盖了绝大部分无争议的科学内容,对大多情形都足够充分。
你也许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自然”;一切都是心灵的想象或映射——无妨,科学无需否定这种可能性。只是,譬如现在,你能阅读到这些文字,随心收藏或分享给远方的朋友,这一切都遵循着科学所发现的那些规律。
你也许还认为,心灵不受科学规律的约束,甚至可以脱离肉身、轮回不灭——虽然常有人以“不科学”(参看后面讨论)来批评这种看法,但实际上,科学本身并无需反对这种看法;或者说,对这种看法的有效性或是非判断,并不是科学的必要内容。科学家的中肯表述可能是:“无法证实这种现象”、“不符合已知的有效理论”,而不是简单地断言“不可能”。信与不信,你可以选择。但想要出这个屋子,“极可能”还是要走门或窗户。北京一早,你想在中午现身于拉萨街头,还得坐飞机——这些是符合一般科学知识的判断。科学未发现以心念可以穿墙、飞升。你若可以,那是大奇迹,科学家也会欣喜若狂。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已有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是科学家的最爱。他们会观察、重现,调查研究何以如此,构造适当的理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不是子虚乌有,能够重现并被调查,科学家与工程师终有一日能让这种事变得如同现在手机视频、坐飞机出行一样寻常。
科学不是绝对的,科学论断都有范围或条件、假设。科学家也会犯错。科学不是价值观。科学本身是中立的,它并不与“其它”想法对立。科学也不需要卫道士。无论在哪里,任何人,喜欢还是不喜欢,相信还是不相信,科学的内容不会因之而改变,它的根本作用也不会改变。你可以应用它、遵循它,从而可以利用电力,可以瞬间将音容笑貌传送到地球另一侧,可以登上月球……若不应用、不遵循它,你就不大可能做到。你用或不用,知道或不知道,科学都在那里。在这个宇宙中,不会有第二种科学。会不会有第二个宇宙,其中的规律(科学)与我们的世界不同?如果有,它与我们是什么关系?这问题虽有点玄,但科学家也会思考。然而,无论这种问题的答案如何,它不会影响我们正在应用、赖以生存的那些科学规律——这个断言严格地说,不是科学的结论,而是一种信念;类似于相信太阳明天依然会从东方升起。这背后是一个信还是不信的选择,关乎我们的世界是否有确定性,是否有规律性并可以被我们发现和利用。你可以选择不信:但这会带给你什么呢?你可以怀疑、不喜欢甚至抗拒科学。然而,人类拒绝科学的后果,无疑就会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存状态——现代文明的基础,我们今天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都极大地依赖于近一、两个世纪科学的进步。
“科学”一词经常被误解和滥用。在日常语言中,形容什么事情“科学”或“不科学”时,有时与科学无干,甚至违反科学的原理或信念。常见比较有迷惑性的用法是将“科学性”等同于“正确性”或“合理性”,甚至“好/坏”(通常表现为将“科学/不科学”作为形容词的使用)。生活中面对的选择多种多样,但很多时候不关科学的事。科学指导人们发明了煤电,于是人们拼命地挖煤、发电,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损害,最终损害到人类社会自身。有人将这种情形容为“不科学”,而将如太阳能这些所谓清洁能源形容为更“科学的”——这种修辞很流行,但容易引致人们误解科学。燃煤发电,必须遵循科学原理而实现;煤发电造成污染,污染的扩散方式,同样符合科学原理。太阳能发电,运用了另一些较迟发现的科学原理,并不意味着煤电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任何变化。它们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人类可以对其作出“好”与“坏”的比较,做出价值评判,但这并非哪种技术更“科学”或“不科学”的事——应该尽量减少或放弃这种修辞。当你想说某事不科学时,是否能说出它违背了什么科学原理?简单点,是否就是你认为“不合理”、“不正确”、“不好”而已?只要理由不明确,就不应该假“科学”之名。例如,你希望给在自己家建一个有效的太阳能供电设施,但要求将太阳能板立起来放置,这种要求,有理由形容为“不科学”,因为它违背太阳能发电的科学原理。又如,一位摇滚歌手,用某种嘶吼的声音演绎歌曲,有人批评其唱法“不科学”,以此做为评判的理由,这就很可能是对“科学”一词的滥用:对于达成同一种声音的不同的方法,基于生理与声学原理的运用加以评判和选择是合理的。但对不同的声音效果,因为其中一种更轻松、更容易持久,一种更艰难甚至“毁嗓”,而贴上“科学”或“不科学”的标识,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这就是滥用。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声音所遵循的科学原理,才决定了歌手只有承受“毁嗓”,才能发出那些独特而震撼的声音——这是为表现作品做出的选择甚至牺牲——效果或听众的共鸣决定选择的好坏或价值,无关于发声的科学原理。
有一种看起来更深刻的说法,将科学归结为“物质文明”,与强调心灵、精神的文明观念对立,认为现代人类过度依赖于这种科学(导致)的物质文明,从而造成了精神的空虚、心灵的损害或困惑。诸如物质丰富所带来的精神生活匮乏与堕落,人类近代对自然的破坏(最终“惩罚自己”或遭到自然的惩罚)等,也常常被当做这种“物质文明”危害的证据。然而,应该认识到,这并不是“科学的错”——相反,如环境问题的例子,还可能是科学发现及应用的不足或不充分的错。科学可以被滥用,被拿去造毒气弹、原子弹,去随意修改人类或生物的基因,去探测大脑中最私密的思维活动……这只能说明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技术)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加以约束、监管,也许还包括某种规划。
这里还有更深刻的问题——即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促进科学进步以及运用科学的问题,要不要、用不用科学的问题。甚至说,一个像当今人类一样不断发展科学的文明,就是其生存环境中的一种破坏性力量,终将毁掉或榨干其原有的环境,要么自身也陷入毁灭,要么迁徙跨界,再去占据新的空间,重演这一过程。果真如此?如此就是错误或不合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然而,人类在这类问题上有多大的选择余地?科学不是魔咒,可以想象,选择“不”,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达成和维持某种幸福与和谐的状态,就像《阿凡达》的星球潘多拉上的纳美族人未遭遇外来“科技文明”攻击时的状态。正如电影中所启示的,这种选择在一个独立的范围里可能是有效的。麻烦可能出现在几个方面:当封闭的环境自身发生变化时,掌握或努力发展科学和没有掌握或不努力发展科学的群体,谁会获得更好的结果?当两个封闭环境中的群体发生了交集、竞争,掌握较多科学和较少甚至没有的一方谁会胜出?答案是明显的:从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立场看,掌握与发展科学,无疑是有利的。当然,正如前面提到的,如何控制与监督科学的运用,是伴随着这个选择必须研究和重视的课题。而且,笔者认为,人类迄今在这方面所犯的错误,并不是也不应该以“必然代价、不可避免”来逃避,值得做出深刻的反思。
科学赋予文明更强的生存力或竞争力,这就是它的基本意义。诸如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环境问题,许多人类心灵或精神方面的问题,的确是伴随着近代科学进步而凸现的,但这并非科学的错,而是社会与人群的抉择、运用和自我管理问题。如果因为科技快速提升了生产力,造成物质丰富,从而使人沉迷于物质而堕落,因此需要制约科学,这是因噎废食。人类对科学与技术的追求是否过度?是否在科学发现和新技术发明与应用方面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或疏于评估应用的潜在后果,从而来不及选择更好的运用方式、发展途径?有没有或怎样达成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平衡可以持续的发展方式?——这本身,就是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例如逻辑与数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也只有遵循科学方法,才可能得到可靠及有效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一个开放与竞争的环境中——例如一个国家于当今的世界,对是否“拥抱科学”这样的问题无法做出独立的有效选择。中国在一个多世纪前做过一次选择,那就是接纳兴起起于西方的科学。如今,这种选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愈加明确和强烈。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族群能够封闭独行。唯有接纳科学,并尽可能积极面对和解决各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倒退的余地。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好的科学、坏的科学;西方的科学、东方的科学——科学是唯一的,你没有发现,就只有去学习;科学是发展的,今天西方领先,明天也可能是东方。同时,在经历了许多教训之后,人类也日益省悟:在发展、运用科学的同时,不应该忽略了其它方面,包括对科学及技术的评估、管控;除了科技与经济,尤其需要重视心灵与精神层面方面发展,而这与科学并不矛盾。
作者印记:f6c6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