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的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等,详细展示。
对不会的内容无法进行有效提问。这里我仔细思索了一下,在这个学习问题里,最主要的还是“无法进行有效提问”,什么是有效提问?其实可以类比一下课上学的显性拖延和隐性拖延,隐性拖延是指看起来好像在做跟任务相关的事,但任务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有效提问同理,看起来好像确实是在对相关知识提问,但有些问题实在是问的没有任何意义,有的是问不到点子上,有的问题答案就在书上,有的问题简单到稍微再想一下就会了,可我有时还会提出这种问题,所以解决“无法进行有效提问”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2)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我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这个问题的呢?或许是初中时期,那会的我啥都不懂,只知道听老师的,反正听老师的肯定没错,也不爱提问,所以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到了高中,知识慢慢的难了起来,深奥了起来,光靠死记硬背是完全行不通的,我逐渐开始思考为什么,不懂的问题也经常去问老师,但是我总是发现,我问的问题相当“弱智”,我再多想一下下就能想到,有的问题问的范围过大,老师解释起来十分费劲,我自己听的也费劲,有的时候老师会把书拿出来,然后找到原话让我再读5遍,“问问题是好事,但你问得也太没含金量了吧。”老师经常这样跟我说。我也会被自己“蠢”到,这种问题我居然不会?上了大学,这毛病依然很严重,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形成了以下的原则。
原则一:上每节课之前,绝对要先把书看一遍,加深印象,不能提出答案就在书上的问题,绝对不做“伸手党”。
原则二:问题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提出范围过大的问题,所以每提出一个问题,反问自己,“这个问题还能精简吗?”
原则三:保证问题深度,为了保证问题的深度,把每一个想问的问题写下来,并且一定要把每个问题想透。所以每提出一个问题,自己思考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3)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说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最近大物的学习对我来说有点困难,所以这次原则的践行我选在了大物的课上。
原则一的检验:
时间: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同和513
检验方式:这次我特地将来上课的时间提前,保证我看大物书的时间,一点半上课,我一点就到了,可能是天气太热了,前10分钟没进入状态,导致我有效的看书预习时间只有20分钟,我也刚好在上课前完成了任务,并对重点进行了勾画。
原则二的检验:
时间: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同和513
检验方法:
本节课我尽量提高了我的听课效率,基本把老师讲的每一个重点都听进去了,也确实是留了一部分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对于求解角动量定理的题是否可以用动能定理去做?”,我对这个问题直接进行了精简,改成了“是否可以用动能定理的公式去推导角动量定理的公式?”这样问起来更简单,也更容易理解。
对原则三的检验:
时间: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同和楼513
检验方法:
在我写下问题后,依然进行了很长的思考,确定这个确实不是我力所能及的问题之后,才拿给老师进行解答。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样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要说出下次原则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检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原则一:效果一般,可能是天气原因,也可能是我看书的效率不够高,所以我决定将原则改为提前一天进行预习,这样应该会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下次践行原则的时间:星期三早上八点高数课
原则二:效果不错,进行问题的精简,的确可以节省我和老师的时间,也会使问题更加清晰,解决思路更加明确,还可以运用到高数课,化学课上。
原则三:效果很好,首先把问题写下来,这就会防止我这个“健忘症患者”忘记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这才根除了我问一些弱智问题的可能,所以我认为原则三有效,还可以运用到如今甚至以后的任何一门课上。
所有报告,都必须在结尾处表明以下信息,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原则形成报告”,指导教师为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