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场秋雨一场凉,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的功夫,奶奶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天了。按照当地习俗就需要给到坟地烧纸钱,以此表达对奶奶深深地怀念!恰逢周末,大家应该不能回去吧!但老公成了意外,建筑行业低迷,他今年大多数的时间在干往年的售后,他们没有接到新工作。这两天刚开工,所有的设备,人员也已经进工地,总不能由于自己的原因就叫停吧。从我们结婚他第一次在上坟这样的事情缺席,我只能带着孩子回老家了。
早晨起来,送了店门钥匙。去菜市场给公婆买了地里这个季节不生长的菜。看到水果摊,就买了供果(人参果)橘子、香蕉。出了菜市场,买了一大袋子烧得纸钱,就搭乘姑爹的车一起回老家了。
刚到离大门不远的地方,姑爷的车都停到小婶婶家门口了,我们的车就跟随其后停下。
刚进大门,家里已经热闹起来,其他人都已经到家,我们成为最后到家的人。让我没想到的人,儿子的举动,他走到奶奶的房间,抽了三根香,深情款款地上了香。在边上的表妹笑着说“楠楠一下成大人了,我来一会了,还没有给奶奶炷香,我也上炷香,表妹一遍上香,还夸赞了儿子,我也跟着上了炷香,深深地鞠了一躬。”
看到奶奶的照片,记忆的闸门打开,奶奶的话语在耳边响起,还在那么的慈祥,那么的热情。我走进套屋,奶奶的大土炕,还保留奶奶在时的样子,干净的画格子床单,展展的铺在炕上,一切成列都和奶奶在的时候一模一样,唯一就是这床上再没有讲故事的人,这个我在婆婆家最疼爱我的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凡利,快快……收拾东西去坟上。”婆婆的叫声打破了我的思绪。我出了奶奶的房间,走到我们家的厨房,炖肉的香气扑鼻而来,婆婆已经把排骨炖好了。我笑着说“妈,我们还没来,肉都炖熟了。”婆婆说“你们回家总是急急忙忙的,我怕上完坟你又要走,来不及做饭,就提前做好了。”
快收拾好你买的上坟的东西,去坟上。
十里一地方,五里一乡俗。
同在甘肃,河东和河西的丧葬文化居然如此不同,就连烧纸钱都如此不同。我只能是跟着家人,他们干啥我干啥,有样学样了。我们摆好所有的祭品。把纸钱放到离坟头三步远的地方,小姑子还买了束花说“奶奶平日里就喜欢这个花花草草的,就都给注备足够。”
烧纸子,你一袋,他一袋,堆成了小山。前几天了雨,香不好插,姑爹建议直接烧算了。可儿子居然非要把他手上拿的一把香插上,我只能过来帮助。二叔也说“香还是插起来,这几把高香都插起来。”
火焰熊熊燃烧,坟院里安静下来,大家围成一个圈,等待纸钱燃尽。小姑子的话语打破了片刻的宁静。她说“今天怎么没人哭了,都哭呀!”大姑说“哭啥呢?九十二岁高龄老人了,到最后少活一天,少受一天罪。”我说“钱这么多纸钱,奶奶成了老祖宗的管家。”婆婆接过话说“老太是干啥的?”她们又说“听说阴朝地府十八层,奶奶可能还在去的路上……”
纸燃干净后,包子、面包、各种水果以及酒,阴阳汤都泡垫上,最一项,全体在墓地磕了个头,就算最高的礼节了。
小姑子建议“他们回家,给我们留个车,我们爬山拾头发菜。”小叔子是公务员笑着说“拾头发菜是违法的,明文规定,头发菜属于受保护植物。”我顺口问“它属于什么类?”小叔子说“藻类植物”
我和儿子,小姑子,小叔子在山这头,边爬山边捡头发菜。大姑,小姑,婆婆在那头也跟着捡起来,其他人在车前等候。
小叔子还说“那会上学的时候勤工俭学,老师带着我们拾头发菜,半天都捡不到几根……”小姑子说“这和给老人给钱一样的,读大学爸爸给1500的生活费,嫌少。工作了每月给父母500元的少之又少,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阿明国家公务员也做不到……”我们在广阔天地间彻底放飞了心情。
时间快到中午12点了,快回吧!
把所有捡的头发菜放一起,能烧碗发菜汤了,我们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我在厨房正打算下面,婶婶走过来说“你们家饭的快别做了,我没去坟院,已经做好了,一起吃。”婆婆说“这么多人,够吃不?”叔叔说“十三斤牛排,十斤排骨,一只大公鸡。应该够了吧,还有注备的面食……”
一大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饭,美食怎么能少了美酒,叔父们酒场子又安排好了。
我去菜园子拔了小油菜、茼蒿、香菜,装了水果,公交车的鸣笛声起,我又踏上回家的路。婆婆来门口送我,我了公交车,她站在原地一直往着车行驶的方向,渐行渐远……
这就是我们为奶奶举行的一次特殊的仪式,虽然没有大家庭的团聚,但却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珍视。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记得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陪伴我们度过岁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