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来”,我想这是这部影片带给我最深的触动。
从上一辈的年代走来,教育大都标榜着,好好学习,考个好的分数,将来能上个好的大学,未来有份好的工作;后来发现,即使上了大学,也大都在追求分数的极致,不停死记硬背,不停的考试,获得更高的分数,我们更多成为了可以复制的机器,我们的创新思维和思考力被更多的遏制了。
当一个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会下意识的去书本里面找答案,下过的定义是什么,书里又是怎样去描述的,如果书里找不到答案了,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被驯化了,形成了一种固化的依赖状态,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不会去想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来怎么发生的,不会融会贯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影片里面,兰彻在课堂上所给大家呈现的一样,给出两串字母,请所有人在30秒内给出定义,可以翻书,可以以任何方式去找答案,所有人都疯了一样的在书本上找答案,可结果是谁也不知道,包括院长自己。
我们习惯了这种固有的模式,以为找到答案就是正确的,甚至没有来得及去思考,这道题存在的本身是不是正确的?
《三傻》这部电影充满了笑点,给了我们一个愉悦的状态去观看,在啼笑皆非的背后却给了我们发人深思的震撼。
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有较高的分数可以应付升学,是为了有资格坐在好的学府里面深造,还是为了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在生活中能够融会贯通,为我们的一生添砖加瓦?
很显然,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自我,让自己从知识到能力到涵养的不断提升,是为了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够去很好的解决,能够生活得很好,拥有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个是主要的。
而不是浪费了很多年的青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学校中,一离开学校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除了茫然,什么也没有学到。
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敢于挑战权威,公然顶撞院长,并质疑他的教学方法,并积极的思考,去打破我们的常规,并用智慧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
兰彻是特立独行的,常常不按常规出牌,甚至是不被大多数喜欢的那一类人,但谁规定,我们这一生就是要做被大多数人喜欢的那一类人呢?
时间和生命都是不可逆的,在有限的时间和年华里,那个做自己的人往往是最快乐的,而这一生也是最满足的。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仅仅只有一种生活的方式,也并不是我们应该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人去活,生命是自己的,它理应的所属权是我们自己,做自己,而不辜负,这是最好的生命状态。
只有当自己独特而美丽的绽放,才有可能说带给我们身边的人更好的温暖和爱。
影片里面法尔汉是一个孝顺的人,他深爱他的父母,他愿意为了他的父母,放弃他最爱的摄影梦想,甚至为了满足的父母的愿望,去读工程师学院,为了未来一份稳定的高收入,为了父母的脸面,为了不让父母的期望落空,他不敢去忤逆父母,不敢去违背他们的殷切期望。
当他在学校里,痛苦的挣扎于现实和梦想,他畏惧,他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样子,他也同样痛苦的挣扎于工程科目的学习,苦苦努力却终不得。
兰彻说:你知道为什么,我能考第一,我学习好吗?因为这是我的兴趣,因为我爱。你知道为什么,你那么努力,还是学习差吗?因为那不是你的梦想,不是你的热爱之所在,你爱的是你书包里面那封一直没有寄出的信,你爱的是你一直念念不忘的,梦寐以求的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这个才是你爱的灵魂。
生活不只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也并不一定是在别人所公认的好,就是最好的。什么是“好”呢?对别人来说好,还是对自己来说真正的快乐好?
人从出生开始,在内心已种下一颗种子,探索自己的内心,顺着它指引地方向,它会带你去到你最应该去的地方。做那个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坚持下去。
任何一种自我的学习,都是为了完善自身,基于这个前提,为什么不是为了愉悦自己,做自己所爱的呢?
坚持写——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