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你也有过这样的内心独白?
每次需要我们发挥才能的时候,总觉得脑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输出的。
有一部分原因,也许是精神紧张,抑制了才能,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过度的“无效输入”!
以下是“无效输入”的表现,比对一下,看看是否中枪了呢?
做了很多努力,可总是感觉毫无起色,似乎每天也给自己不断地灌输知识,却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很难看到进步,似乎努力都是白费的!
如果有这种症状,如何能够得到解决?
想要治病,第一步先要了解其病因。
我们的灌输知识的方式通常会出差错!
【一】
现在是大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每天都在更新着。仿佛我们不去接受这些信息,就会慢慢脱离人群,落后于时代。
可不经筛选的信息像关不掉的水龙头一样进入我们的脑袋,只会变成残渣,使脑袋过度负荷。往往让真正优质的信息被排挤在外。我们便渐渐养成一种习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
不走心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学会了马虎应对知识,还自我安慰,盲目的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我们真的懂了吗?
恕我直言,这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以为自己接受了许多信息,也有在不断输入,但其实都是假输入!!!所有没有能够输出的知识,都是假的!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行过的路和爱过的人。这句话我认同,但是也要加上“走心”二字,没有走心读过那本书,爱过那个人,那么于我们来说都是浮云,也不会藏在你的气质里。
【二】
在我们能够懂得并理解知识后,没有后续的复习巩固。只是浅显的了解,就迫不及待去接受新知识,把那些刚刚掌握的知识放下不管,后来那些仅存的知识随着岁月在脑袋疯狂长草。
记忆假意欺骗你那些知识已经可以了,充分掌握了,不需要再去翻阅了。因为脑子是很懒的,能够休息就不会主动去要求我们去吸收复习知识。可需要我们释放这些知识的时候,才恍惚,原来那些知识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问:“那大夫,这病还有得治吗?”
答:“治,是可以治的。如果按医嘱行事,保准药到病除;可是如果只是一时半会儿兴起,怕是没法根治。”
如何做到有效输入,获得有效知识呢?
想要治病,第二步,疏通那条输入的渠道。
懂得辨别信息好坏,顺畅吸收优质信息。
【一】
在输入知识过程中,环境可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容易被外在环境影响的人来说就尤为重要。周围的氛围都在无声无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尽量选择安静,严肃的环境,正儿八经学习。
想象一下,来到第一个场景,你舒服的躺在床上,旁边摆着零食,手机放着视频。镜头转到第二个场景,图书馆里安静的氛围,同学们都在埋头学习,静的只有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干净的大木桌,上边摆着一本书,几张草稿纸和笔。
是前者更能高效接收知识,还是后者?可想而知。
冷静平和的心境与躁动不安的心态哪个吸收的效率更高呢,也可想而知。
【二】
化繁为简。知道做减法,无论物品,无论思想。去除多余的繁杂,也许一开始,心理,精神层面上不好改变,我们可以先从外在形式开始着手,外在形式的简单会渐渐趋动内心的平静,潜移默化中,思维也会愈加灵动,活跃。
就如佛里有云:“正念”,何谓“正念”?即,非常专心地活在当下,走路时专心走路,睡觉时专心睡觉,不执着过往发生的事,也不忧虑未来的烦恼。
总结起来就是,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学习就好好学习,玩就放肆玩,但不能同时进行,不然什么事都做不好。
以前,去图书馆借书时,真是快乐又纠结的事情。快乐自然不必细说,后者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就像剁手族一样,尽管衣柜里的衣服已经满的溢出来了,还是管不住一颗爱买的心。而我的书已经借了很多,借的时候都是想着我会认真看的,结果太多书了,反倒失了兴趣。
“不贪多”真的很重要,我们总是什么都想知道,这样,反而什么都记不住。更不用谈吃透知识了。
【三】
记住知识后,要记得重复!重复!重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再厉害的脑子,没有勤奋做为佐料,还是无法深切记住知识,自如地运用知识。
重复是一,以教促学是二。用绝对是记的良方。
什么是以教促学呢?以前习得了事物,总将那学习到的视作自己的私有宝物,仔细珍藏,小心呵护,不叫人学了去。
这种小家子的心态持续了挺久的,这种心态也束缚了我的进步。可后来真正去放下这些小心思,放下自己之后,能够教会别人的尽量去教。
不要太过功利性的去对待事情,越想要的越得不到,做事情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更多地去思考对别人的付出。
而且,教导别人也不意味着我们只有付出,没有得到。在让别人理解的过程中,同时间也让我们巩固了知识。
有时,别人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启发与不同角度的思索,同时也让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发挥其最大效用。
【四】
得来的太容易,便不会长记性;习惯了去问别人,便不会自己思考。
别人看完书,再将里面的经典语录摘抄,我们脱离了那本书的情感,没有连贯的对书本的认识,就算那句话如何有道理,再经典,我们也没办法单纯地通过一句话来理解,也只是知道那句话有道理罢了,只是如此。
感谢阅读!
以上便是个人一些对于如何获得有效知识的小小见解,同时也希望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