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们,在你的班级里,你或许见过这样的孩子,下课跟小伙伴玩耍的时候声音震耳欲聋,课堂上回答问题声如蚊蝇,你恨不得支起耳朵去听,让你怀疑是不是同一个人。还有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安静的,老师几乎观察不到他的存在…
亲爱的家长们,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在家的时候讲话总是吵吵嚷嚷,一到了外面就扭捏不敢说话;还有的孩子无论什么场合都大嗓门,给周围环境很不相称…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控制音量,懂得什么场合下大声说话,什么场合下小声说话,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具体情况,具体指导。
一般来说,音量表达有三个考虑要素:第一点是讲话的场合。如果大家都比较安静,则应该低声讲话。比如餐厅、集体宿舍、电影院、博物馆等;在空旷的场合,比如广场、公园可以适当提高音量。第二点是讲话的对象,如果谈话只是很少的人听到,比如两个人交谈,可以降低音量;如果听众很多,比如舞台上,就需要提高音量,保证每个人都听到最好的效果。第三点就是考虑环境噪音的大小。音量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把握住幼儿语言发展与运用的有利时机。3岁以后的孩子不仅爱说话,爱提问,爱听别人讲话,也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心里想说的话,通过言语表达时,往往出现重复停顿不连贯吃力现象,如果这个时候孩子遭到了训斥讥讽嘲笑,会挫败孩子表达的积极性,进而造成心理障碍。这个时候更需要家长的耐心,鼓励孩子说话,耐心等待,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引导,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重复孩子说的话。
有的孩子音量非常小,大多数是因为孩子比较自卑,不敢大声说话。家长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自信,跟孩子多聊天,多鼓励,多创设一些同伴交往的机会。
还有的孩子嗓门很大,往往是家庭环境就是大嗓门,家长默许孩子大嗓门,认为这样的孩子活泼开朗,会交际,这样“纵容”孩子的大声说话的习惯,孩子就会根据场合和表达情境的不同需要而适当调整自己的音量。
在人际交往中,一般的规律是:大声意味着不满,轻声意味着平和,理智的人应当做到心平气和,而中国人的大嗓门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控制音量呢,这里有几个小策略:
策略一:生活中给孩子提供积极正面的音量信号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进行语言的学习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悦耳的音乐,和气的谈话,朗朗的儿歌,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等良好的语言示范,让他模仿和练习。也可以利用电视中的儿童节目,孩子多模仿正确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学习表情、丰富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跟孩子聊天的时候,要适当放低音量;招呼孩子,如果距离较远,可以大声一些。
当孩子犯错误或者夫妻之间有矛盾时,也尽量不要用“吼叫”的方式处理,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用适当的音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
策略二:身临其境,感受音量
如果我们只是跟孩子说小点声或大点声,孩子可能理解不了它的含义,掌握不住标准和尺度。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不同的场合,让孩子自己感受什么样的音量是受大家欢迎的。比如去电影院,大家都安静的时候,引导孩子低声讲话。带孩子多跟人交往,鼓励孩子声音洪亮的介绍自己。
策略三:游戏引导
家长可以跟孩子玩“我说情境你表达”的游戏比如,家里有成员在睡觉,你想问妈妈衣服在哪,你该怎么说;暑假开学你就要成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了,第一天你要做一个自我介绍,你该怎么说呢;上课期间,你想跟同桌橡皮,你该怎么说呢
对于说话声音较小的孩子,在训练时,可以故意拉远跟孩子的距离迫使孩子提高音量;平时创造机会让孩子呼唤远处小朋友的名字,让声带得到锻炼。
对于说话声音较大,动不动就吼叫的孩子,家长注意平时跟孩子说话,把孩子拉到身边,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如果孩子声音大了,就及时告诉他,这样说话让人很不开心;音量适当,及时表扬。引导孩子跟身边一两个人说话时,可以小声交流;对全班小朋友说话时,要大声,让所有小朋友都听得见。
总之,有人愿意听,孩子才会愿意说。孩子的感受是良好的,他就会用比较适中的音量表达自己。如果家长不耐烦,或者不听孩子说什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提高自己的音量。在宽容的氛围里孩子的语言才能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