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长裙,翩翩起舞,想必是每个女孩儿时最期待的一件事吧?我这样想。
联欢会那天的早上,我没忍住,又一次问了问还窝在我怀里的那个37号,说:“很多小朋友都报了节目,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她抿了抿嘴微微一笑,说:“妈妈,我觉得坐在台下当观众也挺好的,你就让我做一次观众吧,我明年再报。”听她这样说,似乎鼓励已不合适,那么我只能找退路:“那你看见别的小朋友上台表演,会不会羡慕呢?”她很干脆,说:“不会。”既然这样,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
那天,节目单上满满的35个节目,算得上是每种色彩都在舞台上竞相盛开了,我心中不免暗暗感叹如今的孩子真是多才多艺啊,钢琴独奏的高雅与相声的幽默交相辉映,架子鼓的铿锵有力与舞蹈的温婉柔美形成强烈的视听对比,朗诵的诗情画意与古筝的古典气质相得益彰。
得空我偷偷瞥了瞥那个坐在台下当观众的37号。不曾想我这偷偷一瞥与她的目光在空中不期而遇,我好像还有点小心思被人瞧见的不好意思,她却不躲不避,大方地朝我挥了挥手,回报我一个甜甜的微笑,然后我被动而尴尬地也挥手致意。看来,她根本无所谓有没有上台表演,她也根本很享受她在台下当观众的感受,我的担心多余了。而平日里类似这样的担心也是一样有。其实,孩子什么样,家长心里都有些数。时时刻刻掌握其动态,无非是把一条直线放大了看,从而看出许多曲折,为自己增加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
写这篇短文,我意在给自己留一个小小的警示。
我们和孩子,两代人,中间横着三十年的岁月。作为父母,却常常将本该应用于格己的尺度,转向孩子,以执尺人自居,用带着三十年岁月偏差的尺子去丈量孩子的成长。
因此,父母,其实是个犯错率很高的角色。
孩子六岁的时候,或许我们经常做的事情是:一边鼓励孩子自信,又一边自觉不自觉地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
孩子十八岁的时候,或许我们又会焦虑: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没主见,凡事需要我操心。
父母,也是个经常不淡定的角色。
经常看到的是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自己家孩子的平庸。
对于这个问题,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讲到,若是有一天安德烈选择去给河马刷牙,工作得很开心,那么这个所谓的平庸,她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我所认同的,关键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记得某一年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
我想说:孩子,在你的生命里,向前是舞台,向后是我们的爱。你只需大胆尝试,台上台下不同体验的累积,才能让你在未来人生的大舞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或许将来,你会感激那个曾经选择坐在台下的女孩,你也会感激那个愿意尊重自己内心的女孩,是她们让你的岁月变成你的生活。
2014年12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