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具倒啦,哇!——小朋友突发情绪的应急处理

5岁半的小朋友正在搭磁力片,玩着玩着,突然开始哼哼唧唧。

“哎呀,怎么回事啊?”

“怎么搞的这是?”

“为什么呀?”

……

哼唧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开始有一些烦躁,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只好停下来,看看到底怎么了。

“怎么了宝贝?”

“我搭的磁力片它倒啦!”

“噢,那就把它重新装起来呗,你很擅长呀。”

“可是这块三角形不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仔细查看了这个模型,小朋友说的那两块三角形确实不正,但卡在那个位置也只能如此,于是我问他:

“那你想怎么弄呢?”

“这块三角形不正!”

“那重新试一试吧!”

“可是这块三角形不正!”

我开始更烦躁了,心里想着“你到底想怎样?”然后说话分贝明显有提高:

“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容易倒的呀!”

小朋友情绪越来越激动,开始大哭了起来:

“可是刚才我明明搭好了不会倒的!”

“至于吗,哭成这样!”

这个念头刚刚从我脑子里冒出来,我马上明白,现在这个情绪,不仅仅是因为今天搭这个磁力片倒了才产生,曾经有过很多次搭积木、搭磁力片或者玩别的玩具,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状况,很可能是借这个出口,同时也在释放之前的情绪。

我把小朋友抱到客厅的沙发上,想让他好好哭一会,哭好了再转移注意力,玩别的去。但他一边大哭一边不停念叨:

“可我刚才明明搭好了的!”

哭了一会不见好转,我问他:

“那现在你想怎么办呢?”

“我想把它搭好。”看来转移注意力是没用的,还得重新回到问题本身去。

好吧,于是我们又回到原处,再次尝试。又开始循环出现刚才的情景,说着相同的话,不同的是,哭声越来越大。

“这块三角形不正!”

“我刚才明明搭好的了!”

……

“这个东西本来就不牢,你不能指望它像房子一样,更何况……”我开始试图劝说他,情绪也变得激动起来。

“可是我刚才明明搭好了的!”哭的声音越来越响。

“那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我还想跟他探讨一下技术层面的问题。

“我不知道!”小朋友继续大声哭。

“要不然就把它拆了,你还可以搭很多别的样子。”

“我不要!”

“要不然就别玩了。”

我已经非常不耐烦了,但说完这句话,我马上意识到我和他都需要安抚,身体接触或许是个好方法。

“到妈妈这里来吧!”

我在面对小朋友的位置上席地而坐,向他伸出双手。他马上离开玩具,到我怀里来了。果然有效,我们两人都平静了很多。

“磁力片倒了,你是不是很难过?”我一边给他擦眼泪,一边尝试寻找小朋友情绪的点,他摇头。

“那你是不是很伤心呀?”小朋友继续摇头,但哭声明显减小。

“我明明搭好了的。”说完这句,我突然明白了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磁力片明明刚才是搭好的,现在却倒了,你很沮丧是吗?”小朋友点点头,哭声继续变小。

果然是因为沮丧,终于找到了小朋友的情绪感受。我搂着他,继续说:

“对呀,明明是搭好的,居然现在一搭就倒,真的很令人沮丧。”我看着小朋友在我怀里,从哭泣变成抽泣,我自己也已经完全平静下来。

突然想到他这两天常常一起玩的玩偶小狗(每次都是我学玩偶小狗说话,小朋友跟小狗对话游戏),正好在离得不远的地上,我马上一把把它捞过来,放在小朋友面前。

“小朋友,我来啦,你想跟我玩吗?”

小朋友已经完全停止了哭泣,他点点头。

“小朋友,你想听我跟你分享我自己的故事吗?”

“好的,我想听。”

“我小的时候也经常玩积木,我玩的是乐高,你玩过吗?”

“是的,我小时候也经常玩乐高积木。”

“我常常因为搭得太高,积木就倒了,我也很沮丧,会哭。”

“是的,我搭的乐高也经常会倒。”

“有一次它总是倒,我就只好请我爸爸来帮忙,我的爸爸他很厉害!”

“是吗?我的爸爸也很厉害的!”

“是的,可是,当爸爸搭到那么高的时候,积木也倒了!”

“啊?是吗!”

“爸爸告诉我,即便是大人,搭得太高也会倒,这很正常。”

“对,我爸爸搭积木的时候也倒过。”

“所以你说,我们小朋友搭积木搭倒,正常不正常。”

“当然是正常的。不过我想告诉你,你需要把积木压紧一点,这样不容易倒。”

“嗯嗯,那我们要不要去玩乐高?”

“好呀,走吧!”

这是拆掉的磁力片

小朋友起身准备带小玩偶小狗离开。我问他:

“那这个磁力片怎么办?”

“你可以把它拆掉,然后搭成你想搭的任何样子!”小朋友说完,就开心地离开了,和玩偶小狗一起玩起了乐高,边玩边开心地“讨论”如何搭得更结实一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20分钟,小朋友从开始的小烦躁,越来越烦躁,到大哭不止。而我的情绪也在不断升级,甚至期间产生过用暴力中止局面的念头。但很快,我清楚了两点:

1 孩子的情绪绝不仅仅只是因为眼前这个磁力片倒了

2 这个情绪需要释放,转移注意力无效

于是我做了三件事:

1 通过身体接触安抚孩子和我自己→情绪不再上扬

2 找到孩子具体的情绪点→开始平静

3 用游戏的方式共情→停止哭泣并不再纠结于倒塌的玩具

通过这件小事,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两个部分:

1 当我和孩子一样,因为事情做不好而产生情绪,不去处理情绪,而是钻到事情本身里去,对事情的推动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2 当我在“玩偶小狗”角色里的时候,我就真的变成一个孩子,和小朋友的交流变得更容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三星与支付宝整合营销的案例分析 一提到支付宝,我就联想到了从去年开始,支付宝的支付方式普及面积越来越广。甚至连我楼...
    Chloe静学姐阅读 3,505评论 0 3
  • 小不点儿,来我家也有半年余了吧!来的第一天,小不点儿哭了整整一夜,只是幼小的个体,连哭声都没发育全似的,声音还没完...
    史闪亮阅读 2,206评论 0 2
  • CarmenMoody阅读 1,579评论 0 0
  •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作者:【美】吉姆·西诺雷利 和很多书评说一样,书名是认同感,但重点确实故事。怎么让对...
    满财财阅读 3,63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