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放假在家就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所谓会说话就是懂心理》。当时出于什么目的购买这本书我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当我翻开它的时候,觉得很有必要阅读一番,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总结的一系列方法也很实用,对我受益匪浅。当然对于这类能力速成的书籍,我并不奢望立马有所成效,人的能力还需不断地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进行打磨和实践。
本书总共分为9章。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先了解对方,再合理沟通。第一章写的是:话从口出。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语气,语速,声调,口头禅,称呼,微动作等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捕捉到对方的心里变化,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看似这些细微的变化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方最真实的需求,也可以通过这些小细节来判断他是不是在撒谎。
第二章的主题是言语之外。看到这一章让我联想到之前看过的《微反应心理学》这本书。“观人于细微,察人于无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眼睛,嘴唇,眉毛,下巴,微笑,手势,小动作这些都会传递你的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一个人的语言并不能完全反应对方的真实状态,结合这些微动作可以让你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第三章的主题是把脉心理。了解对方的所需,说对方最想听的话。在与人谈话时,我们不能只顾着聊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要多寻找别人的兴趣所在,多从对方关心的事情上谈起,做一个衷心的倾听者,适当地给别人一些赞美,说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用心的关心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成为朋友。
第四章的主题是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关键在于让人心服口服。要说服一个人,须先搜集其兴趣,爱好,家族成员等来了解对方,了解对方所处的立场,摆事实,讲道理,引用一些经典,将会更有说服力,也让自己的语言更加充满魅力。
第五章的主题是懂得互动。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有时我们会碰到冷场的时候,出现这种状况其实是很尴尬的。要避免冷场,就要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寻找一个共同的话题,要在“故”字上做文章,要善变"生"为"故",同时适当地展示自己,就可以让交流更愉快地进行下去了。
第六章的主题是拿捏分寸。分寸是一种很有必要的界限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说话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反应,根据对方的反应自己做出一些调整。同时,有些话说的不要太满,也不要太明细,一定要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第七章的主题是放下自我。 与人交流切记一点:不要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根据说话对象的特点来讲话,可以适当地提问,多让对方来阐述自己的心情,包括不满。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多夸夸别人的优点。
第八章的主题是幽默之道。幽默的语言总能博人一笑,可以缓解人们内心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怎样让自己的语言变得幽默,这还真是一门技术活,还是个艺术活。书里介绍了一些小技巧,比如说找准话题后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谐音,修辞等手法向荒唐、虚幻的地方构思进而活跃现场气氛。这还是挺难的,知识的储备,灵活应变的机智及文采的修养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九章的主题是言之有忌。 在社交中口无遮拦是大忌。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记住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自己一定要有一定的分寸。比如,对方的隐私,短处,痛处都是我们交谈中很忌讳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做一个真诚的听众,不要轻易地插嘴,有些玩笑话是不能讲的,毕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总之,这本书所讲的观察人的一些方法和与人沟通的一些技巧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必须掌握说话的艺术。当然这些方法和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摸索,反思和实践,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错误,以更好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