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很多孩子和家长开始重视阅读,是很好的一件事,很多家长不知道从何入手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把希望寄托在是否有类似的培训班?阅读班的一些操作是值得商榷的,具体我孩子没上过阅读班,所以我无法全面点评,从一些朋友发过来的现场视频看,有时候老师会带领孩子们一起读一些书,会引导孩子们读一些段落,有时候还会根据书的内容补充相关的知识, 有的课后还会留诸如“思维导图”之类的作业——大家觉得熟悉吗,这不就是语文课吗?尤其让孩子整理书中知识脉络的做法,简直太像课堂教学的手法了,可是,课外阅读能等同于课堂课本教学吗?这是不是背离了“阅读”的初衷呢?阅读,读书,很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我读《上下五千年》《吴姐姐讲历史》就是想了解而不是一定要背过古代历史发生了哪些兴衰故事,我不会梳理,并不代表我不会阅读,梳理知识是历史课的任务,不是阅读的任务,阅读更重要的是人文体验、情感领悟。读完了历史故事,能懂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好了,而没必要真的就能知道“井田制”和“什一税”的区别;能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文明感到骄傲就可以了,而没必要考问孩子唐三彩和汝窑的区别。我是不赞成带着这样“繁重”的任务阅读的,“带着镣铐跳舞”,和不和音律不知道,必然是累的。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我知道了“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而是我点燃了对知识的热情、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很多朋友会问我,孩子上不上阅读班,上不上作文班的问题,我一概会说,不上偷笑X 上阅读班,不如带着孩子泡一下午图书馆;上作文班,还是不如带着孩子泡图书馆和在阳光下奔跑——有了直接的体验,孩子就会写出生动的文章。 朱老夫子说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在春光灿烂的艳阳天里,把孩子“拘禁”在作文班和阅读班中,孩子们上了一个星期学还不能休息,还要完成任务似地“阅读”,照猫画虎地“写作”,目前不知道,可以预知的是,这样下去,孩子能喜欢读书和写作才怪,因为孩子的潜意识里很能分清“兴趣”和“任务”,“游戏”和“作业”。
孩子上学很辛苦的,我们目前基本没有谁的工作,需要你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三点半,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其他时间都高 度集中精力,而我们的孩子是这样度过每一天的。
那天和朋友聊天,很多人都赞同到了初中一定要报辅导班云云,虽然我孩子还没上初中,但是透过身边的人了解发现,真正在班里和年级里排名靠前的,都不是靠辅导班教出来的,而很多报辅导班的学生,却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课后不注意落实,放弃课堂学习的阵地,可能会在学期之初的个别测试中一时拔尖,但走不远。这当然不是人家辅导班的错,问题当然不在于报不报辅导班,问题在于能不能抓住课堂听讲、课后落实的重要学习环节。
辅导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省略了知识引导的过程,省略了孩子对知识探求的过程,而直接灌输给你方法,灌输给你几种解法……
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不适合上辅导班,比如在课堂上吃不饱,对知识特别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课外通过教师或者辅导机构进行超前学习,但那种,真的是极少数的精英。
说到这儿,我又准备抨击那些奥数班了,它掠夺了孩子多少课外时间,孩子可以用那些时间看多少书,跳多少回绳,放多少次风筝,就不说了。单就一点就值得诟病,据说它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它课程的设置,超出了孩子对知识理解的能力,那么,这就只能用“揠苗助长” 来形容了。
但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Why?很重要的一点,这样的家长,似乎没有看到童年的独立价值。不认为,在月光下疯跑比在网上看奥数题重要,如果说真的到了中学,孩子因为学习有压力而报辅导班似乎情有可原,但是小学就学这种超出孩子对知识理解能力的课程,不就是透支孩子的童年吗?他们如果真的初中数学不好,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补上,除非不想学,初中的课程真的没有那么难(高中是真难偷笑) ,很多男孩子初三拼一下就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可是,他们能到十五六岁还出来跳绳、放风筝吗? 我有一个好闺蜜,女儿今年初三,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一直坚持不上辅导班,顶住了各方面压力阅读兴趣班的一点思考,她告诉我一句话,让我深以为然,她说;”不要把孩子学习的潜力都提前挖掘完了”。
也许我的观点“不合时宜”,我始终认为,让孩子每天都有自由奔跑的时间,让孩子的周末不是全泡在辅导班里,让孩子能真切体会“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让父母的陪伴不是“奢侈品”,比她在四年级就学会列方程更重要。我还认为,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热情、有温度的人,同时还保有儿时的“赤子之心”,比她拥有多成功,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