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添昕是我的一个同学的孩子,本该读九年级,因成绩不好,她老爸给她办了休学,然后来我班借读。
她高高的个儿,圆脸长发,皮肤白皙,话语不多,看上去文文静静的。她老爸说她不好好学习让他很头疼,我看她学习也挺踏实认真的呀!
前几天的文艺晚会上,她跳舞唱歌样样行啊,教室里张贴的画作里,她的很出色,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
今天该她讲故事了。
站在讲台上,她笑眯眯地,很轻松就把故事讲完了。她讲的故事是《痴人说梦》: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痴人说梦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痴人说梦”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它的出处知道者鲜矣。
关于“痴人说梦”出处我百度了一下:
宋·惠洪《冷斋夜话·痴人说梦》第九卷:“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之曰:‘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yōnɡ)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zhuàn)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用于讥讽人
注释:
(1)僧伽:唐代的一个和尚。僧伽,梵语,即“僧”,和尚。
(2)龙朔: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61—663年)。
(3)江:长江。 淮:淮河。
(4)迹:行迹,举行和神色。
(5)李邕(yōnɡ):字泰和,唐玄宗时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文名满天下,兼工行草书。
(6)作碑:写碑文。
(7)书传(zhuàn):写某人的传记。
译文:
唐高宗时,有个和尚,修行很高,言谈举止十分奇异。一次,他到长江、淮河一带云游。有人问他:“你姓何?”他回答说:“我姓何。”这人又问:“何国人?”他又回答:“何国人。”和尚死后,李邕(yōng)为他作碑文,因不懂他所说的话的意思,只好根据他当年的回答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此事被后人当成笑话,认为和尚原来好比“对痴人说梦”,而痴人竟会信以为真。
成语“痴人说梦”即由此而来。原意是对傻子说梦话而傻子还信以为真,后来人们用以比喻说话荒唐,违背常理,完全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