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01

产品团队的同事历来就有全体迟到的习惯。我入职1年半以来,看他们二十几个人,几乎只有3/4个人每天能在8:30前到公司。其余的,要到9/10点钟才能见到,有好几个,甚至经常中午才来。

我一度以为,他们做设计的,需要的是创意,所以不用像我们一样定点上班、常规操作。或者,他们晚上想方案的时候太投入,早晨需要补觉,起不来。

春节放假前2天,公司把考勤制度变了。以前迟到了,调休的最小单位是30分钟;现在改成了,调休的最小单位为半天,且每个月不超过3次。

年后上班,同事们纷纷吐槽这个制度:如果我堵在路上,要迟到了,那是不是干脆就直接返回家去呢?反正都是要调半天嘛。

哈哈,小伙伴们真会联想!

这周上班的前两天,产品团队的同事经常聚在一块儿,一边哀叹这个该死的制度,一边群策群力,究竟该怎么应付这个考勤?

我心里想,这个制度一出,受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这个团队了吧。

昨天早上,当我去公司食堂吃完饭,到自己工位的时候,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好几个从前几乎在9点前见不到的产品同事,这会儿稳稳地坐在工位上,甚至都没有要去食堂吃饭的迹象。

我看了看手机,8:20。

哦,原来不是起不来,而是制度没到位啊,哈哈。


02

部门2019年的年会,我是组委会策划成员之一。有次开会,总导演突然叫住我,说“之前预定好的男主持彬,因为事情太多,不能做主持人了。你能不能再推荐一个啊?”

我想了想,告诉她:“我们部门的东,你去找找他~”

原本我以为东不会答应。虽然他身高180+,五官端正,身材苗条,但他一直有个被我们同届小伙伴“嘲笑”的小缺点: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有好几次,一连让他重复了3遍,我也没听懂他那句话说得是啥。

不过,架不住总导演派去说服他的两个小姑娘长得太美,加上他这个人本身比较有责任心,竟然同意了。

不过,口头答应是一回事,真正要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儿。在20天的准备过程中,东每次都对我说“不想去啊,我好fang。”

同届的小伙伴开玩笑说“你去当主持人,也算是另一种风格了,到时候我们台下都不知道你在说啥?”

年会那天,我们组委会和主持人要提前去现场。在电梯里,东又说“好fang啊,只求不要崩!”

正式开始前,我们都在吃东西垫肚子,东却死活不吃,只喝水。他说“我紧张,一紧张就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

领导到齐,年会正式开始。东及其他3位主持人款款走上舞台,依次流利地说出开场语。轮到东了,只见他举起话筒,目光望着观众,清晰地说出了他的台词,甚至连提词手卡都没看一眼,说完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年会结束后,我夸赞他“你主持得真棒!恭喜东成为新晋优秀主持人!”

东回答“优秀谈不上,只求不崩~”

哦,原来不是做不到,是没有人、没有事情逼他去做到啊!


03

以上两个真实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

一个人会有他的天赋所在,也会有极其不擅长的领域,但绝大部分事情,他们还是可以做到的,至少能完成。

我们总说要脱离舒适圈,才能成长,才能进步。但三分钟热度总是一次次上演,明明报课程的时候立了flag,打算要好好学会这门课,结果一周没到就不想学了,扔到一边儿去;明明买了一推书,打算做个阅读达人,结果下班后还是不自觉得拿起手机刷刷刷……

自媒体大咖们似乎也看到线上培训课程的这种缺陷,在2018年纷纷从线上走到线下,很多社群也出了各式各样的打卡制度,试图让学员自律,逼迫学员成长。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我有次看剽悍一只猫社群的一个学员分享:她第一次的任务,因为难,因为不自信,因为工作忙,完不成打算放弃。猫叔在微信上说“你要是今天不交,我们就会把你踢出去,我个人也会把你拉黑”,恐吓完之后,说“来,告诉我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怎么解决?”

她说“多亏了猫叔当初逼我,不然就没有今天的成长。”

有人督促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逼自己!

否则,日复一日在温水里煮青蛙,永远不舍得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可能就会变成我昨天在电梯里碰到的那两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

A说:“工作没有激情,怎么办?”

B说:“工作能有什么激情,就是做事嘛,项目又跟我们没有关系~”

以上,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