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吾志,则无悔
----《游褒禅山记》教后反思
木垒县中学王玉霞
参加昌吉州第二届现场课堂大赛归来已有数日,而我似乎还未从赛场的情境中走出来。接受赛课任务之初,我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而此时,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之后,却发现自己走进不易,走出更难。回顾自己在四十分钟内拙劣的表现,失落,悔恨,强烈地占据了我整个躯体。时至今日,提笔反思,回望教学来时路,是时候该对自己做出一番深深的警醒了。
那天中午,匆匆忙忙吃完一顿索然无味的午餐,就早早在宾馆等候开题。当接到《游褒禅山记》一课时,顿觉忐忑不安,在赛课中完成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岂不是戳到了我的短板和软肋?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既兼顾到“言”的落实,还能把重点放在“文”的解读上,顺利完成一堂文言文教学的赛课,我一时心里没了底。
紧张的二十四小时倒计时开始了,情急之下,我习惯的开始翻找手头各种备课资料,这时陪同我参赛的同事梁老师,果断地拿走我手头的参考资料,她要我先静下心来仔细通读文本,一遍遍地读,并让我边读边把我自己在阅读文本中产生的疑惑和想法都写下来,她说这些想法和疑惑,可能就是学生的想法和疑惑。
当静下心来一遍遍的开始通读文本时,之前那颗焦灼的心似乎是慢慢平息下来。一遍遍地读过文本之后,当我开始去思考这堂文言文教学我该教什么,怎么教时,一时间又思路艰涩难以为继,搔首踟蹰,一筹莫展。陪同我的梁老师不断地给我备课的建议,冥思斟酌中,一些灵感时隐时现 ,但设想一次次的达成,又一次次地被推翻。时间在这个时候,尤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宾馆的房间里充斥着焦灼、郁闷、纠结的味道,在心情的高度紧张和思维的强度运作下,自己着实历经一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过程,才得以完成《游褒禅山记》一课的教学设计。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上,我会在翻译的“信、达、雅”上下足了功夫,而此时是赛课,短短四十分钟我能解决多少问题?我想当然的认为,赛课时间有限,不足以采取平日的做法,再加之当时我想到自己抽到的都是较为优秀的学生,他们应该对文言的理解能力较强,就果断地将整堂课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文”的解读上,事实上,后来的课堂呈现足以证明了我这一极端错误的做法 。
开课之初我暗暗激励自己要拿出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到全情投入。以疑激趣的课堂导入,倒显示出了引课的成功,后来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可,但在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通读完文本之后,要求他们对文中的文言现象,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找出疑难之处(本环节设计的意图,原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谁知,学生在第一个互动中就显得较为被动,课堂从一开始就陷入沉寂。现在想来,或许,面对一篇陌生的长文,学生仅仅停留在初读文本的体验上,没有整体上去通读文意,就不知从哪里去质疑了。而我没有基于学情实际出发,又缺乏教学机智,缺乏驾驭课堂的灵活性,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只草草提问了几个词句,就直奔重点环节----“文”的解读。可想而知,在课堂的推进上,我那时可谓举步维艰,把自己置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在处理“文”“言”关系上的偏颇之举,让只顾“文”的文言文教学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所谓教学的起点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成败, 没有“言”做基础,本节课之后的环节行进困难,互动生硬,课堂上自然生发的东西极少,学生收获甚微。
后来评委老师点评时,也只肯定了我教学设计中主问题的提出较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堂课只见“文”,不见“言”的不可取的做法。正如评委老师所指出的,文言文教学中,“言”是工具,“文”是灵魂,基础再好的学生拿到一篇陌生的文本,他也是需要时间去感知的。而我完全没有给足学生理解感悟的时间,将学生“言”的体验、领会这一环节,草草收场,就生硬地拽着学生走入了“文”的理解,整堂课在老师的强加之下,似一场空洞的说教。原本最后一个环节-----对联激趣,感悟文旨,这一设计是别具匠心,评委老师也认为是眼前一亮,但因我拽着学生走得艰难,最后一环也是匆匆收场,没有达到应有的设计意图。
这堂课的教训告诉我:文言并举,文言统一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正途,才是文言文教学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赛事已毕,感慨未已,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拙劣表现,至今仍无法释怀。经过几天的反思,我查找出这堂赛课的病症所在,但我知道这并不仅仅是一堂赛课的病症所在,它的潜伏期就在平时。这种病症在平时没有及时发觉及时救治,就在这堂赛课中不可挽救地发作了。痛定思痛,我必须从赛课的情景中走出来,清醒地看待此次比赛,清醒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能力。一定要将自己的不足之处开列清单,以便为今后找到前进的方向。
一、心中有学生,师生是知音。
此次赛课,我付全力在教学设计上精心打磨,却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学生,预测学情,模糊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需要是什么。黄厚江老师说得好:“只有按照学生的阅读规律和认知规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过程,才能调动学生整体进入学习状态。”纵使是面对陌生的学生,也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借用肖培东的一句话来警示自己:“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尊重的心,尊重语文本质,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一节遗憾的课堂给了我最大的触动,最深的警醒,备课要老老实实,稳扎稳打,要立足文本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真情,师生是知音,基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我想这才是对课堂最好的敬畏吧。
二、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在文本的解读上,我一向是根底不深,道行还浅。在日常的备课中,也总是习惯依赖各种教辅和网络资源,被前人那些现成的东西所左右,所牵制,久而久之惰性思维让我止于深读文本,挖掘文本。黄厚江老师说过:“一切精彩的阅读教学,都是来自教师对文本透彻的阅读;一切失败的阅读教学都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文本读透。教师没有把文本读透,绝不会有真正好的教学设计;即使有好的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我要尝试着先在裸读文本上下足功夫,不让外在的、既有的见解和结论影响自己。跟文本对话,跟文本“神遇”,最终内化文本,去赢得教学的智慧。有了对文本独立的处理能力,我才敢于游刃有余地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几个来回,我才敢于胸有成竹地直面学生踢过来的“任意球”。
三、 读书---增加生命的厚重。
语文老师的学养决定了课堂的高度与维度,一堂课最大的考验是对于课堂生成不能够做出智慧的反应,这关乎到教师个人学养的厚度。教学的成功不全在在于设计,而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审视自己的课堂,对学生的点评、激励语言乏力生硬,自身虚弱的本质让我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引领显得乏力无方。不读书不足以立足课堂的危机感,正一日一日地逼向自己,在日常的琐碎里找寻一点宁静的空间,拂去心头的浮躁,于安静中享受阅读带给生命的那份厚重吧,这理应是我作为语文老师的生活常态,生命常态,唯有如此才可以在驾驭课堂时从容镇定;唯有如此才可以让自己成为课堂上那个用人格魅力来启迪、感染学生的人。
四、提升技能,打造“雅”气。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这项艺术的参与者,我要自觉关注自身技能的提升。仪态大方,语言富有感染力,书写美观,组织能力强,这些都是身为语文人应该打造老师的“雅”气,这种气质是我所渴望的,从现在起开始修炼起来吧,谁不希望,在课堂上带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愉悦感呢?
五、观课、评课---且观,且思,且行。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是一句多么激励教师的话语。反观自己,从教这么多年,听课无数,而说到真正的评课,还真惭愧不已,很多课听完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幸好,本次赛课结束后,教研室王春梅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新课程理念下听课评课功能”,让我受益匪浅。听课,评课可反观自己的教学,可扬长避短,我要有这样的一种技能意识,多听课,会评课,且观,且思,且行。
不反思不足以识己,不反思不足以明向,从教多年,已然习惯了稳扎一处,并在日常的琐琐碎碎中磨平了自己,从教的生涯中总是需要一场赛课,暴露出我们难以掩饰的拙劣与庸常,才足以给我们当头棒喝,然后清醒地去看待自己教学生涯中的危机,在砥砺前行中找回课堂应有的从容。
带上遗憾继续前行吧,老老实实去做语文老师应做之事,所幸,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