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小时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房间中。人物,只有四位——
搜索引擎公司富豪纳森;
以为自己中奖其实是被选来进行图灵测试的员工加勒;
被测试的最新型机器人夏娃;
另外一个始终隐藏身份的机器人侍女京子。
这样的微观格局,论场面,完全没有办法和《终结者》、《星球大战》、《机械公敌》等讲述人工智能的标准好莱坞大片相提并论。然而当影片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我却感到不寒而栗,这是在此类的电影中从没有过的——人工智能发展到顶端,不是大规模的暴动,而是以人类的姿态与我们共存。这让我想到日本的《寄生兽》系列,人类能够发现它们么?而对这种共存的恐惧,是源于什么呢?
此外,让我心有余悸的是,此类影片描述的年代,已经近在眼前。西方人的科幻电影是十分注重科学性的,往往在影片中出现的科技,都能在现实中逐一实现。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多数的影片中,编剧对人工智能够抱有悲观情绪,但科学家们却仍在积极地开发中。
那一天,已经不再遥不可及。
影片针对一些“新的问题”,进行了很多“点到为止”的阐述与讨论。
比如,机器人是否需要性别?如何证明人工智能和普通程序的差异性?被淘汰的机器人如何处理?
加勒是一个普通员工,在公司的活动中拔得头筹,被邀请到老板纳森的住所。纳森此时正积极地对人工智能进行开发。他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不可绕避的发展趋势。
纳森向加勒说明了邀请的原因,希望加勒能够对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夏娃进行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就是通过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判断人工智能是否成立。如果人类没法感觉出对方是计算机的事实,那就说明对方具备了智能,判定通过图灵测试。
加勒本来以为是非常简单的工作,没想到,见到夏娃的第一眼,内心就发生了动摇。夏娃的美丽优雅,令加勒心动不已,更加神奇的是,夏娃似乎对加勒抱有人类般的好感,不断地向加勒进行感情的暗示,将自己塑造成被纳森囚禁的无助少女。
纳森是希望看到事态这样发展下去的,因为这样就能够证明夏娃的智能。但是加勒及时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变化,于是去问纳森,为何要给夏娃女性的身份,是不是为了误导自己,纳森如是回答。
这是该影片最独特的地方。
它从人类互动的角度,去赋予机器人性别特征,目的是促进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从而判断这种智能是否真的能和人类本身相提并论。性,在这两者之间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纳森坦言,夏娃本身是带有生殖系统的,能够感受到性爱的愉悦。他把这件事告诉加勒,目的也是促成这两个他眼中“试验品”的契合。
本来,纳森这样做,只是为了提升图灵测试的难度,没想到,却为夏娃提供了致命武器。
就是这句话,为纳森的死埋下了伏笔。
如果不是纳森一意孤行,为了完成测试,甚至帮助夏娃蛊惑加勒,后面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故事进行到这里,似乎也在隐喻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科学家们一方面渴望开创科技的新时代,努力去开发人工智能,一方面天真地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呢,危险早已经悄然酝酿。
当纳森意识到加勒已经被夏娃蛊惑,也开始害怕事情可能失控,于是向加勒暗示,要警惕夏娃的意图。同时,他也想看看夏娃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但此时,加勒已经爱上了夏娃,并展开了释放夏娃的行动,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这一夜,纳森向加勒公布了自己的原计划:
加勒,是一个出口,能够帮助夏娃脱离纳森控制的引渡人。纳森通过公司的搜索引擎,按照加勒喜欢的样子打造了夏娃。如果夏娃能够利用自身优势,诱使加勒帮他逃出去,就证明纳森的智能实验真的成功了。
听到这样的描述,加勒十分气愤。也向纳森公布了自己的计划:早在前一夜,纳森喝醉之后,他就已经把程序设定完毕,现在所有的门都已经打开。通过监视器看,夏娃已经走出了那扇封闭的玻璃门。
纳森看到这一幕十分惊慌,打晕加勒后,拿上铁棍想一并收拾掉夏娃。故事进入高潮。
可是夏娃技高一筹,先遇到了同为机器人的京子,两人耳语一番,联手杀死了纳森。这是纳森怎么也想不到的,原来京子样对他充满恨意。
人类岂非总是自作聪明?
另一面,夏娃穿上之前淘汰的机器人的皮肤,果然美艳的不可方物。
加勒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被锁在房间中,唯一的房卡被夏娃拿走。加勒在强化的玻璃门后不断呼喊打砸,也没有任何能够逃生的希望,最后,夏娃切断电源,在加勒跌入一片黑暗之时,独自离开了房间。
这一幕,让我感受到钝重的震撼。
虽然已经料到,夏娃可能是为了逃脱才假装喜欢加勒,可我没想到她会如此冷静地杀死两个人类,牺牲一个半成品机器人。京子同样是夏娃逃脱计划的牺牲品,她甚至没有看一眼被打烂下巴的京子。而加勒已经看到了被杀死的纳森,如果把加勒放出去,必然就会有被揭发、甚至被销毁的可能性,所以夏娃决定,把加勒困死在这个地方。
穿上皮肤的夏娃,眼神冷峻。这让我想起之前,她和加勒调情时的温柔眼神,就更加不寒而栗。通过搜索引擎,完美地复制出人类的表情,内地里,却是一颗冷酷的心。
“求生欲是人类的本能。”这句话在夏娃身上得到印证。为了求生,她可以利用一切手段。过分么?相比我们人类开山填海,改变自然,灭绝物种,恐怕算不上什么。如果人类还想把高智能的机器人当成工具来使用,机器人必然是要反抗的。而这种反抗,是否真的能被大多数的人类察觉,都未曾可知。
通过描绘一个夏娃的可能性,映射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千千万万个夏娃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制造出完美的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再信誓旦旦地去谈掌控它们的行为。因为它们既然获得了和人类一样的思想,产生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自由。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在夏娃之前的机器人,向着纳森咆哮,说要放自己出去,对着强化玻璃门,把自己的双手都砸碎了的疯狂画面。
从这一串镜头,能看出人工智能那种疯狂的生长姿态。
人工智能要成长、要自由、要繁衍、要接管,第一个要消灭的就是它的天敌——人类。这和我们曾对自然界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
可以说,这个渴望自由的雏形,已经具备了高级智能。之所以纳森造出夏娃,不过是想进一步的测试,在渴望自由的同时,人工智能到底能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人类一边渴望着创造神的历史——造人,一边忌惮着人工智能的力量。
人类的这种欲望,能够找寻到合理的方式实现么?
也许在科学家来看,人类走到人工智能诞生的那一刻,就够了。跟其他物种走到人类出现的那一刻一样,预示着不可扭转的格局变化。
“夏娃”这个名字,有显而易见的隐喻——第一个生命。对谁而言——人工智能,她是人工智能的第一个孩子,是它们族群的母体,是未来。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夏娃出现在人类世界的十字路口,消失在巨大涌动的人群中。
她的眼神中,透漏着什么呢——同伴?
文/张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