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陪同孩子观看《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颇受触动,作为一个教育人竟想到了当下之教育形式,遂有感而发。
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城墙上的青砖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王安石伫立城楼,望着城下熙熙攘攘的市井,提笔写下"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但,我想这位以孤桐自喻的改革者不会想到,八百年后的教育改革者们,同样在经历着相似的困境与坚守。
面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朝堂压力,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痛陈:"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推行青苗法、均输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洞察,在科举考试中增设明法科,开创经义取士之先河。当司马光以"与士大夫治天下"相诘难时,他掷地有声:"治天下如医者用药,岂能避苦而求甘?"
回首身边教育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恰似当年汴京朝堂的镜像。应试教育沉疴如同千年冻土,资源分配不均好似沟壑纵横,评价体系单一堪比迷障重重,教育者们堕于已有之经验、老本不愿进步,家长们的不解与刁难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场景,不禁让人想到当年反对派在《流民图》上描绘的"变法祸民"。
但,我坚信,改革者的脚步又怎会就此停歇?从"双减"政策的雷霆之势到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化雨,从教育评价改革的破冰之旅到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处处可见"凌寒独自开"的坚守。某贫困县教育局长力排众议推行"走教制度",让优秀教师在山区学校流动授课;某中学校长顶住升学压力开设"无边界课堂",把博物馆、科技馆变成教学现场;刘希娅主张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依赖刷题与时间的堆砌,真正的素质教育也不怕科学的考试,力主探索学习方式变革,发展素质教育……这些实践无不印证着王安石的改革智慧:"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教育改革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航行。王安石在《孤桐》中写道:"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这恰是教育改革者应有的精神画像:既要如孤桐般扎根大地汲取养分,又要如凌霄般突破云层追寻光明。当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时,当需谨记:真正的教育革新,从来都是"青山缭绕疑无路"处的勇毅前行,是"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清醒担当。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当代教育改革者最珍贵的启示。
为盼,临泽教育改革家们能清醒担当,勇毅前行,以春风化雨润万物之势惠泽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