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内容《解释学与教育》第四章“教育经验中的语言”(整理时间仓促,有不妥之处请提出,第一时间修改。)
共读时间: 2019年3月30日
地址: 忻州市云中路小学
主持领读: 郝晓东
记录整理: 李 宏
共读书友:
郝晓东 郭良锁 秦亚红
贾彩霞 王晓娟 冯一飞
郝 月柱 王伟 马丽
吴霞 曲建平 美术李老师
赵利文 李宏
(共读前晓东引言)
一、郝晓东:解释受到传统和语言的限制。
1.解释受传统的限制:前见、前概念都是传统。有什么才能看到什么,没有什么就看不到什么,拥有什么是解释事物的前概念。我们通常说能看透一个人,其实是看到了与自己身上相同的影子。我们就是传统本身。好的心理医生都有一定的心理疾病。如果没有就看不到病人身上的问题,体察不到病人身上的状况。今天的现状就是传统造成的,所以我们常说自我反思往往是无效的。反思就是和自己的传统对话,我就是传统。传统和传统对话。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内部很难通过讨论来发现和解决问题。校长批评老师,作为局外人看到,老师的不足恰恰是校校长造成的,学校的混乱某种程度上就是校长思维的混乱。让他自己解决问题是很难的,因为他就是问题,来自传统。自我革命是非常难的,这就是因为传统对解释的限制。
2.语言对解释的限制:所有的解释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传统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只不过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比传统更大。我们说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都是语言。语言塑造并创造了人。传统和语言不是对立的。今天我在太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关于自信和培养学生的自信。任何老师都知道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学中很多不是去培养。因为对自信的理解比较肤浅,造成了遮蔽。理解越深,解释就越深。所以在学习中,要追根溯源到本义。因为有的语言已经被污染。如我们通过玻璃去探视世界,会造成对外界世界的扭曲和变色。这就是语言对我们的限制。传统讲授方法也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是语言。因为我们老师在学习的时候是用背诵的方法来学习的。或者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教学的。没有在实践中学,没有在做中学。讲授法不好,但是仍然摆脱不了我们的传统。我们反思我们的传统不好,知道不等于真的知道,或者说就叫领会,知道是要做出来的。我们已经形成了自我,语言塑造了我。传统方法就是我。我就是传统方法形成的。哲学素养的欠缺,导致很多人总是用自己的思维语言去理解问题。有的以地域、性别的方式去看待问题。认为女人天生就是带孩子做饭的。这样就不能真正的做到解释。 传统与语言的关系。我们应该从元认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自我客体化去认识自己。比如教政治的那么你教出的政治成绩就是你。你是班主任呢?所带出的班级成绩就是你。你屋子的整洁程度,就是你。你写的文章,文章就是你。写作写不出来。就是因为思维不深刻混乱。不要总是埋怨环境。
二、语言是学到的吗?
语言的习得不等同于言语的习得。我们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这是言语的习得。语言塑造和创造了人,过去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狼孩的文章。因此她脱离了人类社会的环境。丧失了人类的语言。即使后来回归社会不久后也就死掉了。
三、语言是能分化的能指的系统(皮亚杰)如何理解?
皮亚杰在此处解释的比较清楚,能分化的能指指的分化系统,皮亚杰用三个步骤来说明。第一步,把小球藏在布下,儿童就找不到小球。第二步,把小球藏到布子底下,儿童能把布子掀开找到小球。第三步,具象和抽象的分离。儿童没看到小球去要球。到了第三步就出现了能指的分化。
四、习得的语言会限制语言的习得如何理解?
农村好多儿童是由老人带大的。比起城市儿童,农村儿童就显得有些呆滞和迟钝。主要是由于老人和小孩交流少,语言不够丰富,限制了儿童的理解。所以你在儿童时期,甚至刚生下的时候,就要滔滔不绝的和他进行交流。
教育的经验限定了我们的学习界限和思考的方向。为什么师范生在大学学习了那么多的教育学,心理学,而感觉到无用。因为大学时大多都是死记硬背。还有大部分中小学老师不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他们认没有用。因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怕就怕在这个地方。在现实生活当中,教师如果没有哲学素养,就会用其他的传统去解释教育。语言如同窗户,他是中介也扭曲印象。不仅是媒介,也是存在。人的名字为什么不叫桌子凳子。而是要斟酌。因为名字慢慢就和你成为一体。名字里有静这个字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文静,很少听说名字叫什么狗蛋的最后能够变得儒雅。你用理论去认识教育,你就在参与教育内涵的构建。
(共读讨论部分)
1. 学习不是在封闭状态下的信息收集,它包含我们自身和我们浸入其中的语言的辩证互动,因为我们是语言的存在。如何理解?(开始讨论)
李宏:学习如果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就是灌输。应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流动的,要对思维假定进行判断、推理、求证的形成过程。
郝晓东:封闭状态。是自己和自己的语言的不互动。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就是同化。我吸收我能吸收的认知模式不变。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沟通问题,主要是来自于认知模式的问题。我们在与老年人交流时,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封闭状态是我与世界,与文本的对话,而没有与自己的对话。没有自我的对话,很难突破自己的皮肤。是固定语言限制了你。你与他人才能对话才能促进与自我的对话,包括与同伴和老师的对话。
我们在小组和合作当中的困惑。优秀学生不愿与其他学生交流,觉得这是负担,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这里我们老师们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突破思维模式的问题,才值得我们去探究。提问质量低,参考书当中都有其答案,这好像把教学任务转嫁给优秀学生,所以优秀学生不愿意交流。
2.曲建平:有意义的事物赋予无意义的事物以意义,如何理解?
郝晓东:比如儿童学数学只从数学角度去理解,学生会视为无意义的。我们赋予其意义,可以说通过学数学来考大学。否则学生学习的学习动力就不足。我们给学习行为赋予意义,人才能主动地去学习。
曲建平:事物是客观的,有其属性和功能。但是与人的链接才有意义。
郝晓东:意义是人,在关系中理解,与人的链接。
曲建平:在关系中建立意义。
郝晓东:这样也是危险的。学数学认为它的意义在于考大学。考上大学以后就会出现很多学生要把数学书烧掉。我们要重新定义学数学的意义,而不是重新赋予其意义。
秦亚红:前理解对解释的理解。前面熟悉的事物阐述不熟悉的事物。
郝晓东:我们常把学习当成了手段,其实学习是目的。老师要打破原有认知经验。终身学习。学习本身也会带来乐趣。职称、钱都是其副产品,否则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会急功近利。
3.李宏:连贯的意义结构是开放的结构如何理解?
郝晓东:因为意义不是唯一的,否则是不开放的。开放就会同化。纳入我们的理解中。
4.李宏:语言越是能发挥有利的作用,我们就越意识不到她。如何理解?
郝晓东:例如词语就是语言,词语越明确,我们就越关注他的意思。它的形式,就越容易被忽略。
郝晓东:我们常说是要通过指月之手去看月亮。不要迷失在指月之手中。不要迷失在词语中。老师是桥梁,学生借助老师理解问题,而不是关注老师本人。
贾彩霞:清楚词语有关意义。词语就隐于意义背后。
王晓娟:理解意义越深,词语就越淡化。如果它的解释力不强,词语就会阻碍我们的听讲。
郝晓东:就像今天我们读这本书不太理解,就容易迷失在词语当中。对语言的理解强大不强大,取决于自身,取决于你对语言的理解、你的文化系统。一个学校就是要创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越强大你却越意识不到。无论这种文化是好是坏。
郝月柱:解释力。
李春江:语言就是一种美。
王晓娟:这里是言语,不是语言。
郝晓东:言语也是一种语言,语言是先天获得。而言语是后天习得。
李宏:语言就是一种存在。易中天教授讲理特别到位,与他的存在深度和广度有关。
5.郝晓东:一、语言是学到的吗?二、语言以什么方式限制我们的学习过程?
一、语言不是学到的,二、只要涉及到学习就涉及到意义。或者说,语言与意义的关系。我们重点看第二问。
王晓娟:语言限制了所有的学习。
冯一飞:我们理解不到位。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李宏:教师不优秀是教不出优秀的学生。对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用肖川教授的话来说,“一无所知,就一无所能。一无所能,就一无所悟。亦无所悟就一无所爱,一无所爱,就是酒囊饭袋。”
郭良锁:经验的局限会影响我们对学生的培养。
王晓娟:语言先行。
李宏:语言不丰富。不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就会在原地打转。形成固定思维。
王晓娟:如果理解是封闭状态的。那么就接收不到新的信息,不能够进行同化和顺应。
李宏: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够打破思维固定。
郝晓东:第99页的结论部分,有句话特别重要。“无论你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教育经验,都是语言。没有语言就不理解一事物。”理解需要前理解的支持,离开我们的经验系统学习就发生不了。必须更新语言系统,给熟悉事物不熟悉的意义。教师倦怠其中也会因为一种语言长期解释缺乏了解释力。当然还有工资等其他原因。但是如果等工资高了才去努力,就没有没有了人的自由。待遇与你的变有一定的关系,你不变,工资一定不变。你变了,工资有可能变。当然也不是说你强大了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主要是看归因在哪个方面较好。我们说课堂教学改革仅待在教室十年或更长,学习也不会发生。我们必须更新并打破原有系统。我们进入新的语言世界。这一语言规划了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发生。
秦亚红:前理解的限制。解释到什么,前概念,前知识在发挥作用。
贾彩霞:最初的和结果的意义。都是在纳取和超越当中。不断的在传统中建立生命的意义。
郝晓东:学习也许包含解释学的倾听。倾听是对传统的告知过程。学习经典就是参与到传统的权威中去。学习倾听也是一种学习。
6.王晓娟:与前边的那句相关。与皮亚杰的同化是同一意思?
郝晓东:角度不一样,同化是从能理解的角度去讲,纳取是接受,接受他的角度去讲。
李宏:学习是在语言中完成的。要和学生、老师、教学的存在相连接。教学才会发生。
7.王晓娟:能力发掘出来就是学习。
郝晓东:这个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是需要商榷的。
晓娟:这是考研教育学当中的内容。胎儿出生前已有语言,为学习之前也有,有能力教育者把它挖掘出来而已。
郝晓东:语言是建构起来的不是生而有之。
秦老师:把能力显出来。
郝晓东:原有的语言系统造就他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把他已有的发掘出来。晓娟说的角度就是要与儿童的原有认知挂钩,要遵从儿童的天性。我们这里讲的是一种建构。是另外一种,即平均化语言是怎么来的?是哲学的角度。
吴霞:我是教数学的,所以常用数学思维去理解问题。如果能用哲学,教育学等角度去解释问题,去丰富我的语言。解释力就会更强。
曲建平:由一根筋变成了多根筋。
8.郝晓东:第99页第一段,倒数第四行。当不熟悉的或无意义的事物最终和有意义的事物结合为一体时,结构中的转变或转变为结构就会发生。但是这种结合不仅转变了不熟悉的事物,而且也转变了熟悉的事物。如何理解?
秦亚红:解释的可能性,熟悉事物上去认知陌生事物。
郝晓东:请举例。
贾彩霞:参加读书会,原来不熟悉。以为自己看书即可,来了就与意义相连接了。新的视角,新的知识。不仅转变了不熟悉的事物。对过去熟知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结构有了不同的变化。
郝晓东:结构变了,意义就变了。把无意义和有意义相连接。学生不爱学习,是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我们将学习和考大学链接,但意义不够长远,还得重新赋予新的意义。要破除学生不爱学习,就必须破除学生过去。赋予学习新的意义。我们说学习可以让我们找到工作,然后生活的更好,可是有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活的很好,就可以有工作。人是意义动物。人不能忍受无意义,动物能忍受。驴围着磨盘转,如果是人早就疯了。猪吃了就可以呆在猪圈里。人是不能的。我们理解家庭子女的意义。养儿防老,今天这种理解是不够的。因为今天已经不是传统社会,个人选择、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离婚率上升,来自于于女人的觉醒,社会的进步相关不愿屈从于另一方。不再是牺牲我来完成你,而是是彼此更加美好,各自成为自己,你要成为你我要成为我。提升自己,为了我谁而牺牲也不愿意。此成就对方,而不是控制。过去幼稚的说,“我为你付出多少,没良心的。”早已过时。
王晓娟:语言系统不一样,和尚就可以晨钟暮鼓,我们却不能。
9.借助共读赋予意义
郝晓东:共读,借助共读赋予学生以意义。读《绿野仙踪》和《青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当下和自己。认识到遭受苦难是成长必须得营养品,而不是负担。读一些伟大的作品,让我们置身于其中。认识到我现在是丑小鸭将来会变成白天鹅。儿童面对当下生活就会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今天的遭遇,成人也不是盲目的对当下赋予意义。我们要不断的提炼意义。一本书,一个人对你的深刻意义。平凡的人往往没有重要人或者事的转变。确定了意义之后就要参与到自己的规划当中来,我们既是导演也是主演。这样就不会受领导个人意志的摆布,主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去坚守一些东西,而不会谁随波逐流。今天我们读的很慢,但读的透彻,比读的多要重要。因为书有很多。
李宏:慢是快,快是慢。我们读的越慢,思维发酵了。理解这本书,对于理解其他经典书的意义是深远的。
王晓娟:是染上去习惯,而不是学习习惯。同伴很重要,随着学生的成长,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弱,同伴和老师对孩子影响越来越重要,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是非常重要的。
10.郝月柱:我对前边讲的游戏不理解。
李宏:游戏的内在结构是纳取和超越。皮亚杰的话来讲就就是同化、顺应。比如打篮球,通过打篮球不仅学会了如何打篮球,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去培养团队精神,如何去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所有的纳取和超越这种结构形成的,我们认为都是游戏。
11.郝晓东:今天美术老师的理解也很好。了解这是个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哲学,二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