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朋友圈”,这是沈南鹏带领红杉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单,也是吴晓波在《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里专门写沈南鹏的文章中所引用的一段话。作为投资人,朋友圈的“价值”也是投资水平的一个考量标准,从这个维度上说,沈南鹏的确是一个传奇。
沈南鹏,一直是排在我本人“最想采访人物排行榜”NO.1的人物。
为了采访他,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我看了许多关于他的介绍与观点的文章。之前几次的预约采访都没有实现,在红杉的好友雅楠姐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吴晓波《十年二十人》这一期的文字预告后,便对这期节目充满期待。虽然自己还没有这个机会,不过,以吴晓波的水平,我也相信,这一期内容,一定会足够精彩。事实上,在看完整期节目之后,我的感觉是,这的确是近年来采访沈南鹏最精彩与深刻的一次采访。
用“精彩与深刻”形容的,是沈南鹏在这一期节目当中传递出的人生与投资哲学。在我个人看来,这一期节目的确值得仔细品味。因此,我在雅楠姐的这条朋友圈下面,认真地回复了这样一段话:沈总说得每句话都很走心,我是认认真真在看。
在我看来,有着漂亮的“中国+美国”精英教育背景的沈南鹏,这个典型的精致上海男人,是最务实的理想者,这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类人。仰望星空,但同时,脚踏实地。换句话说就是,比你聪明千万倍的人,还比你勤奋千万倍。这二者叠加带来的差异,就是“神”与普通人之间隔了的,数不清的指数量级。
一、沈南鹏@红杉
那么多知名人物,为什么他是我List 上排名第一的人物?这个原因并没有特别复杂,或者应该说“初心”很简单,在十年前的2008年,我最初接触财经的时候,看到的许多成功投资案例,背后都有“红杉”的影子,让我对这个机构产生了敬意。而作为红杉的“头狼”,沈南鹏究竟是怎样带着团队做到这些?为什么是他?这应该是我想采访他的缘起。
但是当看了越来越多有关他的观点与文章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真的就“只是一个小问题”。面对这样一位传奇的投资人,更确地说应该是一位“务实的理想者”,这个问题一定是任何一个采访者都绕不开的,但这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采访的全部,这个问题,是起点。
的确,在这期节目当中,吴晓波在最初,也问到了这个问题。
沈南鹏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他的回答,我的理解是:
对于任何一个机构,“头狼”的作用,在于拨开云雾,直达本质,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
如果说成功一次叫运气,那么持续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人带领一支团队形成的战斗力。在这当中,我觉得沈南鹏和Ray Dalio很像,他们将自己的机构打造成了一个无比强大的机器,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则,不断运转下去,遵循客观规律与实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采访当中,沈南鹏自己也说起,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失败的例子更多,但是从失败当中能够学习到的东西,是成功的基础,因此他乐于将时间更多花在与创业者的见面沟通当中。我相信,能够有他亲自见面的创业者,一定也都是创业当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从这段话当中流露出的谦虚与务实钻研的态度,的确令人敬佩。这个道理或许并不难理解,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而且持续不断地做到,或许才是沈南鹏之所以成为沈南鹏,有着鲜明标签的最坚实基础。
二、沈南鹏@投资人
在视频当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吴晓波请沈南鹏自己评价,为何是他能够投中这么多优秀的“独角兽”企业?沈南鹏用《卖油翁》当中的一句话回答——手熟而已。他的解释有两点,一是看得多得来的第六感,二是聚焦在专注的行业。
专注,或者换句话说,有限多元化。投资领域很多,从创业者转型成投资人的沈南鹏,一直聚焦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在这当中进行横向与纵向地延展。对于“赛道”的选择,沈南鹏虽然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在过去十年,他所专注的领域,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都是最具成长力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更因为有着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我们所认识到的传统互联网强国。专注在这样一条高成长的赛道当中,每天接触最具创造力的创业者,能够有“2万亿的朋友圈”,沈南鹏当之无愧。
吴晓波评价沈南鹏——“穿着西装的鲨鱼”。
好形象的一句评价!
“穿着西装”体现在这期节目当中,就是无论如何刁钻的问题,沈南鹏都能不漏声色的完美逆转。无论是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评价,还是对于创业项目的看法。沈南鹏不仅通过理性逻辑进行分析,而且通过感性与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这样的“高手交流”当中。金句频出的整场采访,我没有暂停一气看下来,生怕错过每一个问题他的答案。
如果说“穿着西装”是定语,那么“鲨鱼”这个名词,是更值得品味的。将沈南鹏比作鲨鱼,我的理解是,在于他面对哪怕只有一丝的可能,都不会放弃,并且出手于无形之中。这体现在他对项目产品、创始人视野与拓展能力的极致追求,在我看来,在就是所谓的“人剑合一”。沈南鹏用美团王兴举了好几次例子,对他承担风向的胆量和勇气颇为赞赏。有个观点我很赞同,沈南鹏谈到,成功之后反过头来再总结的经验,其实意义不大,真正的创始人,需要在面对抉择的时候,能够做出选择,并且承担选择的后果。无论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都是要经过一点点的完善,商业“闭环”也需要经过不断的迭代与打磨,才能逐步成熟。这个过程,不仅在考验创始人的心智,同样在考验投资人的陪跑能力。在这一点上,在我看来,沈南鹏与王兴,是彼此的互相成就。
有着“投资人”标签的沈南鹏,在投资人之前,是企业家,更是创业者。从0到1的创业经历,在沈南鹏的投资生涯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投资人必须是一个企业家”,这是沈南鹏在节目中的观点。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转变过程,能够帮助投资人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理解创业的从0到1。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沈南鹏的意思,并不是需要投资人都要先从企业家做起,而是投资人要有企业家精神,有对创业项目“陪跑”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创投不是一个能够短时间摘果子的行业,挖掘到了从0到1的优秀企业,如何能够让企业从1到10,100,1000乃至最后成为独角兽,需要投资人和创始团队共同努力与打磨。如果把创业项目比作一颗小树,创投的投资人,要带给项目的,不仅是土壤与肥料,更多的还要引导小树的生长方向,把更多的阳光带给小树,“要帮忙,但不添乱”。这同样是考验投资人的地方,也正是沈南鹏的过人之处。
通过沈南鹏的回答,我深切理解了一个道理: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投资人,有限多元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各种fancy事件和爆点的诱惑从来不会间断,无论是跟风还是蹭热点,永远都会处在“疲惫状态”,而且对问题实质无法深入了解的话,其实对于经营企业还是投资都是有相当大风险的。
在这个问题上,沈南鹏和吴晓波讨论了自己投资当中没有投中“BAT”但是没有错过之后的“TMD”背后的思路:估值太高,出于整体考虑,不追,但是仅仅关注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热点,寻找下一个有可能成长的“独角兽”,不放弃下一个。“鲨鱼”对猎物的追逐,可见一斑。
在讨论所谓“互联网下半场”的问题时,沈南鹏有一个观点很值得认真思考:BAT&TMD割据混战之后的互联网,能够再出现如此体量的巨头已经很不容易,有些事情小公司做不了,更多选择要做自己,在熟悉的领域里深耕建立“护城河”。这些领域其实也是巨头很难进入的专业领域,所以在这样的领域,比如教育、医疗等,都还是有机会的。的确,以流量作为入口的巨头,占据着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关注度,但是真正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甚至将大一些概念的“消费升级”,其实还有很多能够深入挖掘的地方,这也跟大大提倡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高度契合的,而这些领域都需要深耕多年的行业经验作为支撑,所以我想沈南鹏的意思,也是想说,这些领域巨头想进入,但是门槛太高,与其自己从0到1,不如等赛道当中跑出前几名,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商业版图当中。当整理了BAT近年来的投资领域与逻辑之后,越来越深刻理解沈南鹏这话背后的深刻逻辑。
敢于ALL IN。这是沈南鹏在讲到投资逻辑时,确实很出乎我意料的一点。作为知名投资人,需要对背后的LP, GP负责,面对“募、投、管、退”的各类问题,想要ALL IN其实是很难的决定。但是在这一点上,沈南鹏却讲到,不仅是创业者,投资人也要有这样的ALL IN 心理,跟创业者一路走下去,遇到好的项目,不能半途放弃。这道理想想容易,可是真正做起来,我想即便是沈南鹏这样的顶尖投资人,也会面临抉择。这时真正能够有ALL IN,需要格外坚定的决心。
三、沈南鹏@沈南鹏
沈南鹏带领红杉交出的漂亮的投资成绩单,背后有怎样的逻辑?这固然是令人着迷的一点。但是,在去掉“红杉”、“投资人”光环与标签之后的沈南鹏,究竟怎样看待这世界的变化?其实,是我更期望从这样的访谈中得到的。这个问题,吴晓波也设计并进行了发问,沈南鹏的回答,字字都是金句。
好奇心VS克制专注。学习能力是了解世界的基础,好奇心某种程度上是学习的敲门砖,作为投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对这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去了解这世界最新的事物,虽然2018年从开年到现在,那个段子讲到创投圈的辛苦,但是这只是投资人的一个极小的缩影。如何选择赛道,选择赛道当中的哪个选手,这都需要基于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作为评价基础。
与此同时,对领域的关注需要克制与专注,沈南鹏讲到,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企业需要放弃一些商业模式,选择去花更多的资源和经历在另一些商业模式上。这也就是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明确地知道产品的市场和用户究竟在哪里,而不是泛泛地认为,所有人都是用户,所有人都会接受自己的产品,而只有越清晰的用户画像,才能够有越明确的产品功能、战略与市场营销、运营等的设计。
投资是什么?
沈南鹏在不只一次接受采访里谈到,投资是art与science的结合,特别是在早期投资当中,art的成分甚至更高。如果项目和人是投资人要看的两个因素的话,那么投人占到了70%的权重。这就要求投资人,不只要有极强的逻辑与思考能力,还要能够“识人善任”。在我看来,看人,识人,投人,真的就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当中有逻辑的成分在,一如学艺术的最初,要懂得基本的技法,但是更大程度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有太多感性、“冥冥之中”与不可言说的成分存在。越是高的境界,就对修养与素养的要求愈发提升。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各项指标都被量化,那么固然很多事情都变得简单了,但同时人生便也就缺乏了很多乐趣。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就是由于那些“多一分与少一毫”都会带来不同的感觉,而恰到好处的“刚刚好”,能够被准确捕获,确实需要准确判断与机缘的共同存在,也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在这段采访的视频中,还有一点是我感受深刻的,就是沈南鹏对商业规律和技术发展的敬畏之心,这也正是他所认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我的理解是,“颠覆”更多会存在于观念与技术层面,一定要在遵循商业规律的同时,时刻关注技术对已有商业模式改变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护城河”。
四、不可复制的沈南鹏,能够学习的启示
沈南鹏漂亮的成绩单,是任何一个投资人都梦寐以求的,这种成功虽不可复制,但是从中却能够给人很多启示。在我看来,这启示可能不仅仅适用于投资,在人生方面也有指导意义:
极致理性基础上的感性。我从不觉得感性与理性是一对意义相对的反义词,而应该是看待事物的两个不同维度,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着这两方面的思考。理性起到的作用,是客观的分析,感性起到的作用,是有温度的认知。应该说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才能够公正而不偏颇。特别是在面对有经验可遵循的时候,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更是不可偏废。追求极致理性,更要在此基础上有更多感性。
实战中,迎接与承担风险的“知行合一”。这一点听起来依旧很容易,但是能够真正践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识别风险是大多数投资人都能够做到的,但是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迎接并承担风险,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驾驭的。风险不是不能够承担,更不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正向相关关系,这要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的分析之上,承担合适的风险,去获得超额收益。这不仅是在二级市场,在一级市场的投资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即使是做投资,也要有“企业家思维”。如果王兴的产品是美团,那么红杉就是沈南鹏的产品,只不过这个产品的作用,是让别人的产品通过自己可以高速成长。沈南鹏所指的投资者的“企业家思维”,我个人的理解是,要专注于产品和管理。对创业者的不完美,他说到“你可以在一方面很强很强,但是其他方面不能弱”,也就是说,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是可以不懂,而是要有最基本的敏感和判断。其实这样看来,想要创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真的不仅仅是专业与专长,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无论是对内的管理、协调,还是对外的管理风险的能力,都会迅速摆在创业者面前。如果创始人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长项,“木桶效应”的短板会直接暴露出来。所以,不断学习,还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只是针对不同人,要学跟运用的东西不同。
吴晓波在采访感言当中提到,对于沈南鹏这种没有新闻爆点的男人,是最难采访的。的确,采访这种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准备,更需要用时间与耐心去打磨。可与此同时,与沈南鹏这样的人进行采访,很容易就能够成就一个精彩的作品,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且无论世间如何变化,他,就在那里,从未改变,就像一个传说。我也希望,或许我这篇文章不能够成为精品传世,但是放在20年之后去看,依旧准确率能够在80%以上,那么也就是成功了。
吴晓波对话沈南鹏,这期节目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确很多问题,也是如果换做是我,也一定会问的问题。除此之外,更让我想问的,其实是,在他看来,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信息也越来越对称,未来会颠覆目前创投行业格局的,会是怎样的新生力量?红杉又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与挑战?或许,只有站在行业最顶端的沈南鹏,才会对这个问题更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