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白
-1-
平安夜白天的下午,我在同学微信群说了两句话:过圣诞节好像已经是我们的新民俗,至于为什么要过,有什么意义,没人去管;给这个节日煞煞风景,用狠毒词语来概括就是“乌合之众的集体无意识”。这个论点简单粗暴,惹人不高兴。
我已经不年轻的同学们予以沉默回应。我不喜欢圣诞节,与所谓“圣诞狂欢”这词有关,大概自己对"狂欢"二字过敏,所以“圣诞”二字也跟着倒霉。我一直纳闷,开放、洋气的外国人过这个节日,也如此吗?
正好,某图书馆也凑热闹,圣诞节当天开《西方圣诞节与中国春节习俗比较研究》公益讲座。平安夜的我,不需要人送苹果,自然也不参加狂欢。
第二天圣诞节,我特意提前到讲座现场。讲座大厅播着动画片,与讲座内容没有半毛钱关系,看两遍动画,我学到两个词汇——地层学和类型学。这是该图书馆合作单位某文物考古研究院宣传和普及考古知识,很爽!
讲座时间到,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作为讲座特约主持,对主讲老师一番吹捧,某大学教授,某著名教授门生等等。我听到的亮点是中国皮影研究开创者和本省非遗评审组组长。
作为回应,主讲老师说这位院长把自己专业工作如何向大众普及,获得何种奖项等等。我听到的亮点是在院长领导下单位在做的两项工作——张献忠江口沉银地考古发掘和西昌考古发现二百公里先秦遗址。二百公里,其他听众跟我一样懵,但没关系,这事儿绝对是亮点。我知!
-2
老师讲圣诞节的有关内容,跟我事先预想的差不多,只是他收集到的资料更多更详细。浓浓学院风,使我有回到校园的感觉。但是,我知道两小时绝不能把这个问题讲透。
正文第一张PPT内容如下:恩格斯在《启示录》一文说:“从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批判圣经,研究构成新约旧约的各种著作年代、起源和历史意义等问题,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1卷。
老师最后结论是:圣诞节始终是,而且一直是一种宗教节日,新年却是世俗的节日;君过圣诞我过年(自己的观点,点题的意思);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老师说自己是历史学研究者,二十多天前接到考古研究院院长任务后,一直在读圣经新约作为备课。
几乎所有重要观点都有出处,包括最后结论也都有注解,告诉听众它们从哪儿来。学院风的体现。当然,这也意味着,老师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这完全能理解,一是老师只有二十多天备课时间,二是老师并不是国外历史研究者,三是这类讲座非学术讲座。所以,我预想的”研究“二字有些重也是对的。作为讲座佐料,老师讲的两个题外话让我听了之后非常轻松。
他说以前到德国讲学(我推测讲中国皮影)住在一个德国家庭。他跟人家一起过平安夜,绝不是什么狂欢。想想也是,一位母亲生孩子的夜晚什么场景,就能理解。
事情还没讲完,亮点也没出现。他接着说,房东是位女性,跟他一样也担任教职,年轻时被二战耽搁,到现在还孤身一人住在这座哥特式建筑里。后来,那位女性说自己离开人世后想把房子留给他。
听到这里,我和在座听众同时发出啊——的一声羡慕。老师继续说,自己的年轻男同事听到这个事后,跟我们感觉一样,觉得该答应。接着,老师说那位女士比他大二十岁,而自己在中国有老婆孩子,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也算是现身说法,可以呼应他在讲座开头,花费很长时间跟我们讲“文化”这个词的定义。
另外一件事情,他说某次回学校办事,在校园走着,听到某位妹儿(本地方言)从背后直呼其名。心想哪位美女,他转头一看,自己本科同班女同学。听到这,我脑子立刻忙活起来,认为他会讲青春故事,没想到接下来他说,现在是个老太婆咯!(本地方言)后面是有关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事情对话——我实在没忍住,笑出了声。
-3-
听讲座之前,我在图书馆大厅遇到一件事,庆幸自己提前来这边,有多余的时间。前几天,我收到一则微信消息,说某古稀拾荒老人向图书馆捐赠毕生藏书五万册,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线装书。
当然,消息不会如此简单,如,它提到了老人的无私精神,对文化的热爱,书的文献价值等。但里面有个梗,把我给梗了一下,说曾经有人出价300万元收购这批书,老人都没动心。
消息就这么过了,就像每天手机里收到的无数消息一样。但是,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我竟然意外发现图书馆在显眼位置展出这批书其中的一些精品。哦——想起来了,那则消息好像说会向社会展示这批书。
有不少人在欣赏这批书,我听到了旁边一帅哥和一美女对话。帅哥看着某书说古人写的字好工整呀!我忍不住,扭头默默望着他,想对他说点什么。但是,最终把话咽了下去。
他旁边的美女接话说,是的,这字真工整!一旁的我非常害怕美女接着说,看看我们现在的人,写的字跟古人比差远了。还好,美女没这么说,不然我一定得找个墙扶着吐血。
来图书馆的都是文化人吧,怎么都能这么说话呢,大概圣诞狂欢搞太多了的缘故。从线装书工艺角度来讲,帅哥的话没错。显然,这二位不知道这个工艺,要不然绝不会说出如此丟份的话。
帅哥美女看到的书是雕版印刷出来的。简单说,雕版的工艺是先在木板上写字,这是一位师傅的活。下一位师傅把前面一位师傅写的字雕刻出来,这样雕版就制作完成,可以印刷书了。
我的哥,如此工整的字是因为刻书字体标准化的需要,这么干使书的大量翻刻成为可能,这事在明朝开始普及(线装书断代标准之一),也是宋体字的来历。好吧,这个说法也许难懂,那就举个简单例子。
学习机械制图,电气制图,建筑制图等乱七八糟制图的同学们,现在用CAD制图。在计算机没普及那会,前辈们学的是手工制图,而在学制图时得学一种字体——仿宋体(宋体的变体)。这正是规范和标准的需要。
-4-
未完——老爷子捐赠的书之前有人300万要买的梗——待续。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