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知新〗
弟子,称学人也。弟,同悌。谨,行之有常。信,言之有实。亲仁,谓亲近仁者。
余力,行六事之余暇也(六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圣人重孝者六事以为本,轻文艺之学以为末,故尽六事之余暇而以学文也。
愚观今人之倒其本末者众矣。是人之过欤?抑时之失欤?
〖体会〗
从前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太多,只以为是在简单的训诫学人应当做到孝顺长辈、友爱同辈等七件事(六事加上学习文艺),却从来没有深入想过一个问题——“余力”到底是相对什么事而言的?
直到今天,读过注解,才发现原来七件事并不全是并列的关系。它们之间原来也有轻重之分的:首先,前面六件事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在做到前面六件事情的基础上,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文艺也不迟——这甚至涉及到了本末的层面;其次,前面的六件事情也该有轻重之分的,同样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其重要程度却未必等同。
只是不免想到,圣人固然把人的德行和品质视作根本,又将人的文艺和技能视为末节(当然,树也不能没有细枝末节),如今的人却大多不是这样看待的了。
可要追根究底,这到底是人的过错,还是时代的过错呢?一时半会儿没法找到一个答案。或者这正是大势所趋,在滔滔大势面前,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显得无比微弱。伟大如圣人,他们所能做的,大概也只是在某一个历史的瞬间稍稍滞缓一下那股浪潮的流速罢了。
〖闲话〗
读书的时候看到本末两字,当然免不了想到“本末倒置”这个词。一时间又钻起牛角尖——本末是怎样倒置的呢?于是看到两个字的结构。
于是发现从前从来没有留意到的一个点:“本”和“末”两字字形构造的差异,原来只在于那一横放置的位置。
如把那一横放在“木”字的下方,便成了“本”字,正有根基之意;而那一横如若被放在了“木”字的上方,也就成了“末”字,则也有末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