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精进》的第六部分,是作者关于人生的七个侧面之一才能的思考。这部分主要是围绕“为什么要努力”和“如何努力”来组织内容的。
一.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1.有关才能的四种典型观点:
“特有—恒定”观点:认为才华横溢的人,是天才,将其成就归结为“天赋”。
“普遍—恒定”观点:认为人的才能多种多样,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如智力、个性、动机、知识和经验等)相结合的产物,只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频繁地使用他们,就能达到更大的成功和幸福。代表:盖洛普的“优势识别器”,会告诉你得分最高的前五位优势。
“普遍—发展”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才能。典型代表“成长型心智”理论,相信自己会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恒定—发展”观点:认为只有少数人才具有成为杰出人才的“潜力”,因此应该把他们找出来加以重点培养,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2.作者观点:
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天赋诧异,但差异并不太大。并且人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要把眼光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能上。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二、如何努力呢
1.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一直以来的木桶理论比较适合于团队,对个人则不实用。当代大学教育理念中特别提倡“通识教育”,提倡培养T型人才。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
尤其是对于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
《数学心理学杂志》上的论文表面:我们在才能上的学习积累通常呈S型曲线的特征,随着专注投入时间增加,能力水平会有三个阶段:缓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高原期。如果不专注,就很可能永远在“缓慢起步期”徘徊,而专注投入到最后的人将笑傲江湖。
2.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不做“差不多先生”,追求完美,但不是“完美主义”。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它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用“二八开”的方式,把80%的时间专注在你的主业上,用20%的时间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
3.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人为设置严苛的挑战会激发无限潜能。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给自己增加“必要难度”,例如延迟一段时间做练习,或交叉练习,或变换题型等。不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要勇敢地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并构建自己的挑战阶梯,不断为自己的学习提高难度。
4.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不要单靠意志力,而是要有兴趣。
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要因为努力而热爱。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去做一些富有挑战或很有意义的事,或许就能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二是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为双向,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把一件被动的事变成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