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联机式写作的题目,我预想大叔应该是会教大家如何应用互联网搜索为写作添砖加瓦。结果发现,大叔教给我们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写作变革之路,令人赞叹。
1. 联机搜索是学习方式的新变革
互联网作为人们的外在大脑(External brain),越来越影响到处于信息流中的我们,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记忆方式。201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Betsy Sparrow教授及其同事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Google效应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论文,结果发现互联网搜索正在改变我们大脑的记忆模式:我们的记忆不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记住我们可以在哪里找到这些知识。我们与互联网已经成为共生现象或者合作关系。
既然我们与互联网共生,那么学习如何搜索就成为信息流时代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大叔首先帮助我们找到关键词,并且针对不同的关键词提供不同的互联网素材库。这个学习方法论,集聚了大叔多年学习工作的、有价值的经验。当我们需要搜索相应的内容,可以遵照大叔建议轻松做起来,帮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有时候,我们会在互联网的海洋里迷失自己。比如我在豆瓣看了《驴得水》的影评,深深被影片中任素汐的演技折服。豆瓣还会推送任素汐其他的作品。如果我的目标是看影评,却被任素汐的信息带走;或者我们百度文库看专业文章,却被qq弹窗带走,就发生了网络拖延。这种拖延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使用网络的地方,是指使用网络参与其他活动而自愿拖延学习目标任务。已有研究表明,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在网络条件下的个体更有可能出现拖延现象(Breems & Basden, 2014)。这会大大降低联机搜索的效果和效率。
我想,践行大叔的联机搜索方法论,目标管理搜索行为,一定可以让联机式写作大放光彩。
2. 建立框架式写作,才能有目的地搜索和积累。
随着课程学习越来越深入,越加体会构建写作框架图是多么地重要。如果没有框架,我怎么知道要搜索的关键词、互联网素材库。从时间的角度看,有的写作框架可以是短时内需要完成的,比如在母亲节写一篇回忆与母亲互动的两三事。有的写作框架需要跨期完成,就如大叔在视频导读课的例子。如果是儿童心理学相关电影的写作,可能要看完必看10部电影才能不断充实文章。因此不管是短期还是跨期,建立好写过框架,才能有目的地搜索和积累。
3. 群聊也是写作
微信聊天原来也可以激发灵感进行写作。在群聊中,可以刻意训练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表达方式,也可以与群聊伙伴思想碰撞,激发新的思想火花。群聊是互联网普及下的主要沟通模式。在其他方式的聊天讨论中也可以激发灵感和搜集素材。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查尔菲,他的主要贡献是借助荧光观察生物活体中的生物反应过程。这个灵感想法的出现,正是来自25年他参加的一次非正式的午间研讨会。 马丁在与其他专家关于水母的聊天中,获得了开启他通往诺贝尔奖的通道。我们身边也会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和头脑风暴,课堂教学会采用讨论法,研究思路会在组会seminar上讨论,甚至工会活动,也可以大家讨论。如何让群聊或者聊天为写作所用,就看我们如何记录聊天的主要内容。经过这次学习,我想不管是在社群聊天,还是面对面的聊天,我都要记录下有价值的信息和感受,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大叔的课程犹如秘境探险,每一堂课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Sparrow B., Liu J., & Wegner DM. 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 Science. 2011(333):776-778.
2. Breem & Basden, Understanding of computers and procrastination: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2014(31): 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