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灵鹫山举行创建国家级度假区山顶核心项目灵鹫圣境暨上山道路工程开工仪式。这是灵鹫山人民盼望已久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盛事。莅临的有衢州市、柯城区两级党政领导及柯城区人民政府的部委局办领导。九华乡政府及各行政村领导也参加了开工大典。灵鹫山走到今天这一步,凝聚了多少衢州各级领导干部的心血!?汇集了多少灵鹫山的优秀儿女们的梦想和血汗!?此时此刻,使我怀念起英年早逝的朋友,九华沐尘人——方元龙兄长!!!本文权当告慰元龙兄的在天之灵吧!
1985年中共衢州市委书记陈文韶视察灵鹫山(当时称九华山)时写下一首《游衢州九华山》的诗:
九华胜境雾千重,天莲峻岭一体中。
云烟竟渡翻作浪,奇石乘风跃玉龙。
古柏峥嵘掩佛像,银杏婆娑伴晚钟。
归鸟轻歌谁解语?百涧和韵兴亦浓。
远眺三衢阡陌秀,近看岭上杜鹃红。
有道仙家多福地,雨洗群山更娇容。
暮鼓声声催客归,游人笑语意未穷。
圣母哭诉几遭劫,人民巧手夺天工。
时年,方元龙兄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他步陈文韶《游衢州九华山》韵写了《重游九华山》一诗。结尾二句是:还我三衢第一景,振兴经济立头功。
今九华禅寺(灵鹫寺)门口还立着元龙兄1988年春撰写的碑文:
夫九华山(灵鹫山)者,踞三衢之北,扼三省之通。高盈千丈,峰环水转,日照烟生。千嶂雄立,犹群骏昂首。峦雾交融,若辽海涌涛。长岭亘绵,似游龙出海,啸傲浙西。山道蜿蜒,下险上缓,虽穹顶如处平地。山泉甘冽,气候爽清,着伏暑犹过凉秋。林海苍莽,绿竹泱泱,杜鹃戏翔其上,麂麇跃穿其间。山北古寺,巨柏金钟,香火千年不灭。殿宇恢弘,宝气难遮,佛灯穿行其侧。静心入禅,禅心入化,佛祖慈颜宽怀。信女善男,杖竹共扶,老幼并携,仰九华而诚其怀,叩地藏而托其思。虽智愚可稽,亦心赤可鉴。抚今追昔,九华历经劫数,遭兵焚,遇战乱,几番灾比覆巢,片瓦难全。寺毁山穷,秃岭荒野。民窘于生计。兴毁在片念之间,裕团于举手之得,后世子孙,当以为警!九华山寺毁而生复,劫后盛继,赖宝地难得,豪气未泯,骏雄浙西无匹也。观九华山寺,斯民勤,则九华兴;斯民诚,则九华盛;天下太平,则九华无恙;国家富强,则九华无殆矣。盖今虽尚未太平盛世,然亦举国修建盛世之际,故九华山之复盛,势之然也。重建九华,为浙西人民避暑休憩之享,旅游度假之娱,招朋待友之用,实造福苍生,善莫大焉。九华鼎盛,将往古无矣。是为序。
方元龙(1957.5-2011.1),男,1957年5月出生,浙江衢州人,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学位。1982年8月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后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参加工作,1986年7月起在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历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写作编辑室主任科员,三处副处级政研员,经济处副处长、调研员,财金贸易处处长,区域发展处处长。2009年11月任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2011年1月14日,当时,在与一位处长商量工作时,突然心脏不好受,事前毫无征兆,整个过程大概也就是二十来分钟。《浙江日报》公开报道: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方元龙同志,在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于2011年1月14日下午2时19分在杭州逝世,享年54岁。
元龙兄生前曾主笔浙江主导产业发展思路研究、跨世纪浙江经济发展战略等10余项省委省政府重点调研报告,主持与这主要完成利用科技要素加速浙江城市化进程研究等7项省软科学课题,为主要完成省委政策研究室及省级横向合作课题20余项,主编《科教兴省——浙江的战略抉择》等书,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200余篇,多次获国家及浙江省政府奖。1990年代元龙兄曾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长江流域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代元龙兄在省委政策研究室财贸处处长期间,以义乌等地为范本,提出“强县扩权”的“省管县”的改革方案得到省委及财政部的肯定。元龙兄逝世二年后,“天下浙商”课题还同陈一新、徐志宏齐名,共同获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2013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元龙兄逝世时,我在佛山乐从国际家私城工作,还是从网上得知噩耗的。那时已临近年关,非常想写一些文字悼念元龙兄,可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直到5月4日突然有一个念想:要把龙兄九华山(灵鹫山)曾经的梦想告诉衢州人。于是,就在网上发布了《衢州这个地方:由佛山西樵山想到九华山》一文。当年的文章结尾是:我的九华山区开发的思路大多来源于他的曾经的梦想。
元龙兄年长我六岁,家住九华沐尘,原衢县石粱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公社大坪硬初中当代课教师。高考制度恢复后,考上西南政法学院。那时灵鹫山的石粱中学的学子,都以元龙兄、赖金良、郑显宏等人为楷模。
我家住西郊姜家山三山,1979年毕业于原衢县航埠中学,因耳重听无缘进高校,走的是自学的路子。1985年参加了浙江农业大学(今浙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函授班,那时的兴趣在丘陵山地开发研究。因缘同衢北千里岗灰坪的袁康培相识。1986年春,康培兄寄来一封长信,信的内容是一篇《振兴浙西经济的战略设想》论文的抄录,并告知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方元龙。康培兄如今已是浙大教授,那时,我是通过他联系到元龙兄的。
《振兴浙西经济的战略设想》一文是元龙兄准备回浙江工作,也是一生中的第一篇地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正是这篇文章把我引向了衢州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在元龙兄的帮助下,我也加深了对衢州地区的战略性的认识。在1989年衢州市政府战略办向社会各界征集发展战略论文中,我的《市场经济+全息结构》一文获二等奖。1989年在衢州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并提出市场化与文化大市战略(1989年8月,衢州日报)。90年代提出衢州大城市发展战略(1998年衢州市委宣传部的《浙西纵横》)。
我家离灵鹫寺20余华里路,认识元龙兄之前从未到过灵鹫山。我第一次登山是1986年暑期,那时元龙兄正准备到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元龙兄是我研究衢州这个地方的引路人,也是我研究灵鹫山的引路人。
至今依然记得我们第一次登灵鹫山情形,没有文人墨客游山悠哉游哉的心情。
那时,云头至下方凉棚村还没通公路。过云影桥为入山第一桥,右折经狮子山(大荫山)下为山雨亭西行半里为国宁寺遗址,山雨亭北是锁澜桥,再北行二里为大侯岩,绕岩而上过三皇桥即凉棚村。路上我们觉得灵鹫山的古石拱桥记录着先人的智慧,看不见泥灰,只见石头叠石头直接成古石拱桥。
到凉棚过石门洞顶部如同石槽是必经之地。洞顶左上方象极狮子头。当年,可见石门洞内外刻字:明朝嘉靖十四乙卯年(1555年)和明万历四十壬子年(1612年)。
在石门洞,元龙兄说道:“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阳明最后一次经衢并讲学,后王阳明的学生李遂在衢州知府任上又热心传播心学,我家乡沐尘方应祥精通朱熹《四书集注》,在九华大考山山居时,创办青峒书院,在心学影响下也讲授理性之学。传说朱熹在衢州讲学时曾访问过九华关溪流域也是可信的。没有王阳明的学生李遂在衢州知府任上又热心传播心学,南京国子祭酒、翰林院编修嘉靖年间与王阳明的学生王畿会在衢讲学的垫铺,不可能有方应祥山居创办青峒书院。”元龙兄又说道:“从嘉靖到万历,可能是九华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全山若把“衢州六烈士”之一江文焕的故乡及金庸同山寺佛缘结合进来,可以看作是一个佛力加持的充满青春活力之山。”
到山顶风车口,元龙兄指着一片废墟说道:“这里是,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处,那边是民国九年,即1920年美国传教士施文华建造的真神会避暑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衢州九华山(灵鹫山)是东南地区一个避暑游览胜地。我们那时真年轻,一个23岁,一个29岁。元龙兄的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洋人登庐山而改写了庐山的命运,洋人登九华山却留下了一片废墟!九华山的振兴需要靠我辈作艰苦卓绝的努力!”我没进过高等院校,那时的阅读范围不是很广,还不明白元龙兄的感叹。若干年后,当我了解了九华山(灵鹫山)佛家文化的历史、了解了近代庐山的历史以及阅读了赛珍珠女士传记、包括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等等著作后才明白当年元龙兄的感叹。
在后来的研究思考中发现,浙江灵鹫山与江西庐山,在近代有过惊人的相似的一幕。
庐山的历史用不着多费笔墨,只需要对外国人“避暑”这一事件作点说明。赛珍珠女士是从庐山走出来的诺贝尔奖的文学家,她在《我的几个世界》中曾说,“居住在中国中部省份的白种人对于到庐山居住的意义,现在应该给与解释。的确,在中国还有别的避暑胜地,但是我们感觉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和牯岭相媲美。它不仅仅只是一个避暑胜地,更是一个能挽救生命的驿站。”那时,上海至武汉沿岸已有大量“洋人”,长江边的夏天令他们无法适应,特别是以疟疾为代表的热病更是时常夺走孩童的性命,赛珍珠的四个兄弟姐妹便夭折于中国,拥有一片避暑天堂成为当时众洋人急迫的需求,精明的李德立看到商机,从传教士转而成为开发商。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浙江灵鹫山上,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处,民国九年,即1920年美国传教士施文华建造的真神会避暑处。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浙江灵鹫山主持僧被蒋家滩举人蒋大春陷害,县令伍桂生下令没收寺产,改鲁班殿为毓秀书院,少数僧人迁居锦泉寺,当时有聚云大师、悟真、悟参、高真等师徒共住。光绪十六年(1890年)距李德立上庐山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仅仅四年时间。据悟真(九华沐尘人)大师传说,蒋家滩举人蒋大春将妇女绣花鞋藏放在茂生师傅的床底下,到县衙告茂生犯戒,造成寺产没收入官。山场田地除留小部分饭僧外,悉被蒋大春购去。说浙江灵鹫山与江西庐山,在近代有过惊人的相似的一幕,是指一个洋人与举人都聚集土地。不同的是,洋人用不择手段得到的四千五百亩地,转而成为资本,成功地实现了“惊险的一跳”;举人在灵鹫山用不择手段得到山场田地,仅仅是完成了以农业为出发点和目的地土地的掠夺式的集中兼并。
庐山牯岭别墅群的早期设计恰巧与后来十九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霍华德出版的一部探讨人类理想生活空间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关于“田园城市”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霍华德认为人们的生活空间应该融入自然生态,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生活要素,这正与牯岭的设计有着历史的巧合。由于牯岭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使得庐山牯岭别墅群的兴旺发达和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侧影,牯岭是世界上最早的田园城市的典型。庐山的命运就这样被李德立改写的。
蒋大春在灵鹫山用不择手段得到山场田地之后,仍然走着把地租变为金银再埋于地下的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金银财宝多得没地方放了,在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将13亩土地巴结洋人,赠与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山庄。民间也有传说,之后数年,举人蒋大春被韦驮一鞭打在背上而亡。无论是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处,还是美国传教士施文华建造的真神会避暑处都已成为历史的废墟。
当年在山顶风车口,元龙兄又说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由于朝山进香古道不通舟车香客皆步行或以抬轿代步,游客的半径仅限于衢州府(民国时曾设金华道,道驻衢州)所辖的衢县(西安)、龙游、遂昌、江山、常山、开化及严州府的遂安(今淳安)、寿昌(今建德)等及浙闽赣皖四省通衢的近邻。在不通舟车香客皆步行或以抬轿代步的民国时代,乡贤郑永禧等这代人心中的美梦就是莫干山第二!莫干山是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崛起的,时空格局的转换,更是思维格局、战略格局的转变。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激流奔涌的今天,就应有缩天地于玉壶中,收山河于针杪的胸怀,赶超莫干山!”
因缘是难逢难遇的,想不到第一次登灵鹫山,元龙兄在我心里种下了因缘的种子,也为我后来在灵鹫寺待四年作了垫铺。无论走到那里,心中都有了灵鹫山,而且随着这颗种子经风经雨抽芽成长,灵鹫山在我心中变得越来越高大了!
斯人已逝。人生确实是非常无奈的一个过程,我们为了既定的目标而打拼,却不知道死神正在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如同,元龙兄的同事所说:“这就是生命,有欢乐也有悲伤,有生也有死。生命是短暂的,即使是离开了肉体的精神,其实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决不可能是永恒的。天荒地久以后,人类应该就不再是现在这个模样,更何况所谓的精神。对于生者来说,岁月决不会因逝者而停滞。对于逝者最好的悼念,是生者快乐地活着,活着就是目的。”其实,有生变无生乃是佛家人生最高的人生境界。
今天这个时刻,元龙兄,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衢州“大花园”核心区域的今天,带给灵鹫山区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把灵鹫山区打造成“长三角”直至东部最发达的从杭州大湾区到港澳奥大湾区及海峡两岸之间的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的后花园。柯城区已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全区之力,把灵鹫山打造成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全球知名的文化、运动、康养名山、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朝生态文明的集文化、运动、康养一体的国际文化名山挺进!?
而灵鹫寺的重建规划是,打造一个灵鹫圣境!
灵鹫山同古印度的灵鹫山、西藏拉萨、峨眉山、九华山、雪窦山、普陀山都处在北纬30度左右这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上。浙江东有普陀山,西有灵鹫山。
中国的五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浙江雪窦山分别弘传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五种菩萨文化:五台山大智文化、峨眉山大行文化、普陀山大悲文化、九华山大愿文化、雪窦山大慈文化。灵鹫寺已定位中国佛山,释迦道场——弘传大觉文化——灵鹫山将形成大觉文化园——灵鹫峰释迦道场文化园、灵鹫飞翔之状的灵鹫山大靠(考)山青峒峰弥勒文化园、百丹峰定光佛文化园。
灵鹫山——中国佛山,灵鹫圣境,康养福地,未来可期!
呜呼!元龙兄你还欠灵鹫寺一个重建的碑文!
灵鹫山人民永远记得你!
乘愿归来再继佛缘!
曲路浚
202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