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是北京市下辖的市辖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刚来门头沟那阵子,每每叫起这个名字,总不免觉得俗气,心中纳闷“起个什么名字不好,非要叫什么什么沟”。
其实门头沟是有历史的。他是北京古建筑第一大区,有众多辽、元、明、清的古建筑。而门头沟这三个字的由来更是源自于山根下古旧的小村落-圈门。圈门位于距门头沟西部中心不远处的龙泉镇,这个山根下的小村落因为一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以圈门为起点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近8公里长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门头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到达北京之前,我只识老北京,不识门头沟。而北京让我留恋的,不是高楼密集的国贸CBD,也不是高智商烧脑的中关村,确是群山环抱,一片乡野气息的门头沟和这里接地气儿的生活氛围。
08年,我为了爱情,奔向了大北京。那个时候的门头沟,可以说啥也没有。我在去北京之前,那个让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大男孩儿把门头沟形容的异常高大。他给我发了一张四栋高层的小照片,我看了很是吃惊,心里暗想:如今这农村也改头换面,都是高楼了?我还很炫耀的给我妈看,我说:“你看看,北京的乡村都有高层建筑,真牛啊!”其实,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门头沟只有这四栋高楼,全在这张图片里了。我则以偏概全得以为北京的乡村已经可以和城市媲美了呢?所以下了火车,跟着那个大男孩儿扎进门头沟大山深处的时候,有一种被拐卖的错觉。
其实门头沟城区还好一些,像斋堂,清水,密集的小村落依山而建,环水而生,人要是想出来,就得需要个把小时的车程了。我记得我有一个同事老家就是清水的,他告诉我说,他小时候要赤脚走好几里路才能走到学校。我问他为何要赤脚,他满不在乎的说:“因为石头太多了,穿鞋太废?”我半信半疑,的确我是从城市走出来的,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乡村,也体会不到生活不便给他们带来的困难。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门头沟也在向前发展。如今的小村落被一栋栋几十层的高楼所取代。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又给门头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如今,驱车从门头沟区中心,仅需半个小时,就能到达中关村和金融街。更别提即将到来的S1号线和西长安街沿线的开通了,比起密云、通州和大兴,方便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说,你越住得久了,就越依赖,越依赖就越住得久。
门头沟交通方便,人口稀少,三面环山,一侧环水,空气污染少,居民品行纯良。现在一到周末,北京市区的男女老少就一窝蜂似的赶来门头沟,或烧烤、或采摘、或游船、或爬山,我记得几年前,这里没有这么热闹,那个时候,我们也总是三五成群一起爬山。
门头沟是个不折不扣的山城。从双峪环岛坐车,不过两三站的功夫,就到了山脚下。你只需跟着山坡往前走,一直一直的往前走就对了。在门头沟爬山,你不仅不用付门票,而且你也不会寂寞。这里的男女老少,只要一有时间,都喜欢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拎桶空桶到山涧去打山泉水,所以外来游客看到的时候,总是稀奇这一路老老少少都拎着个空桶作甚?直到跟随其后,一探究竟才了然,原来他们是在就地打水。门头沟三面环山,处处泉眼。只要你沿路向上,总能听见潺潺的水声。我怀孕的时候,就总是去山里打水喝,听说喝山泉水健康得很。有时候,到的早,前面排三五个人,一人差不多两三桶水,等个把小时,就能轮到我们;有时候,到的晚,前面排着长长的队,而泉眼旁边的石凳上则密集着大大小小的空桶,我们就带些食物,边吃边等,总得两三个小时才能轮到;有时候爬到泉眼已经口渴难耐,我们就会跟正在打水的大爷大妈商量,能否让我们先加个塞,打一小瓶解渴?慈祥的老大爷、老大妈看到我,总会会心一笑,答应得妥妥的。接过打好的甘泉,就咕咚咕咚大口喝起来,心想:这水喝了真清甜,等待也是值得的,更何况为了肚子里的小宝宝呢。这一路辛苦,运回家的山泉水是何其珍贵,用它来煮咖啡,香气四溢,用它来泡茶,更回味余甘。
现如今,门头沟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这些扎根在这里的老居民热爱的地方,也是城区里很多身心疲惫的业界精英休养生息的地方。在这里,你不必活得精致,樱桃园的采摘,一天就会让你回归男耕女织的田园惬意;在这里,你不必活得隐忍,绿树溪流间的烧烤台子,半天的烟熏火燎就会让你重燃热情,原形毕露,展现最真实的你自己;在这里,你不必活得奢华而虚假,登顶陡峭高悬的定都阁,爬一爬绵延逶迤,峻岭叠嶂的定都峰就会让你脱胎换骨,洗尽铅华......
确实,这个山清水秀的郊区,曾经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如今确是钟灵毓秀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