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场:把收割下来带壳的粮食平摊在场院里,用马拉磙子,或者用小型拖拉机,碾压这些粮食,使之脱去外壳,这一系列活动就叫打场。
以上是通过浏览器搜索“打场”得到的词语解释。这个词,对大多数00后甚至90后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尤其对城里孩子而言,顶多算是百度词条里的一个词语。但对农村80后的我来说,它承载着的是一段段鲜活的童年记忆。
夏秋的农忙季,就是打场季。那时候没没有机械化的操作,没有平整的水泥地。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每家每户都会做同一件事――碾场。
所谓碾场,就是把一块地方碾压的平整、光滑,那时候靠的都是人力、畜力。场(农作物脱粒、晾晒的场地)是固定的一整块地方,一个生产队一块,一般一个大家族分整个场的一块区域。在农作物临近成熟时,各个区域便会有人负责进行碾场工作。人们会在场的表面铺上新土,撒上一层麦糠,用水均匀洇湿。等新土半干,又圆又粗的石磙就派上了用场。老牛拉着套好石磙的牛套,在场地一圈又一圈的碾压,场地渐渐变得平整、光滑。当赶牛的老农觉得场地的平整光滑度足够了,老牛与老农便完成了整个农忙季节的第一步。
接下来便是收割与打场。
镰刀是收割季节的主角,人们一镰刀一镰刀将麦子割下、扎捆、装车,老牛又开始了繁重的劳动――拉着小山一般高高堆起的麦车(最早是人力架子车,后来有了拖拉机,老牛便脱离了这繁重的劳动),一车一车运到场里。
一般一个大家族才会有一台打麦机(麦子脱粒机),最早一个生产队才一个扬场机(主要是为了分离出麦粒中的杂质),打场就要排队进行,分先来后到。早起趁着天气还算凉爽,人们忙收割,为了不耽误抢收,打场不是中午就是晚上。中午打场是最受罪的了,火辣辣的太阳晒的人汗水直淌,还要不停的劳作。要有人把麦秆放进打麦机,还要有人挑走那些已经脱尽麦粒的秸秆,另外一个人还要负责把麦粒扒离打麦机,防止机器堵塞。如果刚巧拉了一车麦到场,机器又空闲没人用,还得有个人上了高高的麦车把麦捆解开,把麦子传递给负责打麦的人。打场也是一项讲究配合的劳动,一个人的活做不好,其他人的工作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当然,如果麦子成熟度不够,进了打麦机也会造成机器运转不畅,甚至罢工,在我们这,人们管这种情况叫机器“噎死”了。这种情况下只有暂停打场,清理干净机器里的麦秆,让机器稍作休息再接着干。所以,麦子不熟,农人是坚决不愿收割的,一来麦子到成熟晚期长的最快,不熟割下来可惜;二来不熟的麦子割下来后脱粒是个难题。那个时候排队打麦,各家各户都忙的不可开交,老是“噎死”机器是要被埋怨的。麦子多长几天没啥大不了,可没人愿意落下别人的埋怨。尤其是大热的天,气躁的人埋怨起来话可没那么好听,所以,以前的麦收,一定是麦子熟了。不像现在,收割机开到地里了,相邻地块的都要收割,那就不管自家麦子是不是成熟,都是要收了,因为不想手工收割了,太慢、太晒、没效率。
说回打场。
脱粒工作进行完后就是扬场――把麦粒中的杂质利用扬场机进行分离。这个时候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虽然会被大人呵斥,又搞的麦芒啥的吹一身,但一定是要到扬场机前吹吹风的。大叫着从扬场机前跑过,那感觉像是做了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小孩子们总是乐此不疲的,无论中午晚上,打麦场上这种情形随处可见。
打场、扬场之后便是晒场(晾晒麦子等)。由于场的面积不足以满足所有人家晒场需求,麦子也会被带回家,晾晒在房顶、门前空地。现在,更多的人选择在路道上晾晒,晒过之后也不似从前把麦子一直存储到下个收获的季节,而是选择直接卖掉,省得再占地保存。
等忙完了打场,人们还会做最后一项工作――堆麦秸垛。这确确实实是一技术活,不是随便谁都干的了的。一般家里的男劳力会负责堆麦秸垛,其它人则负责将所有麦秸运送到他脚下。随着麦秸越堆越多,麦秸垛的渐渐成型,就像是带了超大草帽的麦秸堆。讲究的人家还要用泥巴给麦秸垛封顶,以免麦秸被雨水打湿。这些麦秸会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麦收,它们被用来生火做饭、喂牛喂羊,在为人们贡献了口粮之后,麦秸依然为人们贡献着自己的余力。
现在的人们很少有拿镰刀割麦,人力架子车更是成了古董,老黄牛拉着高高的山一样的麦车在田间小路上慢慢前行也已成了回忆。场早已不复存在,它们成了菜地、成了一栋栋新房子。
打场终究会成为历史,湮灭在时代潮流中。那几乎半个村子的人都会在夜里集中的场所,就这样消失了。那些年的打麦声、扬场声只留在了梦中……
送花
打赏
投诉
阅读 36
0
精彩评论
期待你的美评...
暂无评论
可言
邀请你来美篇看他更多美文
关注
更多作品
查看主页
热门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