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对「标准创意」有了清晰的理解。
华楠老师课上讲道:“标准创意就是产品与品牌在媒介沟通和大众传播中的符号性解决方案。为什么要给标准创意一个如此准确的定义呢?之所以要给出标准创意的一个精确定义,是为了让创意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产品,也能够被抽丝剥茧地分解成一块块零配件。分解出它的零配件,把零配件再一次地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制作出标准的零配件生产流程以及最后的组装流程。因为我想的是,如何让别人按照这个流程也能生产高质量的标准创意,而不是我在那里做出了一个所谓的牛逼创意、所谓的大创意,我是一个很厉害的创意人。我们不追求那种个人在一个创意当中的自我证明的欲望。把那个东西砍掉,让创意成为一个真正的标准化的、严格的、可供执行的东西,人人都能够执行出合格、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永远追求的是标准线,每一个创意至少在标准线之上,因为标准线上有丰厚的利润,这个才是工业思维。”
华楠老师对「标准创意」的定义让我看到,「标准创意」的应用范畴是:媒介沟通和大众传播中,这八个字其实可以从“常识”的角度进行拆解,它们的动词是「沟通」和『传播』,这也就是「标准创意」要做到的行动。
关于「媒介」,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第120页讲道:“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我受他的启发,结合华与华自己的实践,提出元媒体理论。营销传播的传统理论,基于一个前提:将商品信息通过媒体传递给人。一头是商品,一头是人,中间是媒体。但是,商品和人本身就是媒体,华与华称之为「元媒体」。商品作为元媒体,商品即信息,包装即媒体,因此要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放大商品的媒体功能。人作为元媒体,关键是发动播传,实现‘人传人’。”
这里首先可以看到,「媒介」=『信息』,「媒介沟通」其实也就是「信息沟通」。其次,信息是一个无形的、虚无缥缈的,它需要一个物质载体让它从无形的世界中显化出来,这个信息载体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人。比如,纸是记录思想的载体,口口相传也能让信息得到流传和保存,只不过是储存在人的头脑中、记忆里,也就会存在:没被说出来也就永远消失了。回到「产品与品牌」这个场景和语境中,信息载体一个是产品,另外一个是人。
这里让我明白,营销传播其实是:商品信息通过「媒体」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商品信息印在商品的「包装」上,也就是说,商品包装上的信息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就像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会看包装上的配料表、使用说明书等。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与商品包装上的信息沟通的过程。
华楠老师在《彻底讲透超级符号原理》中讲道:“沟通的发生,是商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奇点,发生了沟通,就算没有买卖,它也成为了一个商品。商品信息和受众之间的第一次接触,获得受众的注意,激活母体,传达出购买理由。”
也就是说,想要把「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需要『商品信息』能够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那怎么才能进行沟通呢?
华楠老师在本课中讲道:“创意要跟消费者发生沟通。发生沟通是创意当中的一个零配件要完成的任务,这个零配件要使得这个产品或者品牌在货架上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发生沟通。那这个零配件就得按照这个任务目标去生产。”
我想到华楠老师讲道“被看到的同时被理解,如果被看到的同事没有被理解,视线也会移开”。
因为要被看见,所以首先需要在“货架上有视觉冲击力”,沟通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