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目标希特勒》:这个单眼独臂的残疾军官上演了一次最遗憾的失败

 

 《行动目标希特勒》:这个单眼独臂的残疾军官上演了一次最遗憾的失败




                文   和运超



导演:布莱恩·辛格

主演:汤姆·克鲁斯、比尔·奈伊、汤姆·威尔金森、

         肯尼斯·布莱纳、帕特里克·威尔逊、克里斯·冯·霍顿

类型:剧情片

时间:2008

片长:约122分钟


      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再次回顾一部反映真实历史的影片《行动目标希特勒》,要算一部不错的历史剧情片。

       这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但不一定是忠于历史人物思想的出发点。历史上的“瓦尔基里”行动尽管是片中主人公克劳斯·冯·施陶芬堡,加上一伙德方军官秘密策划对付希特勒的行动,他们的真实目的说来并非是具备真正的通过推翻小胡子取得和平,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是美化了这一伙人,或者说好莱坞的美式主旋律了。

        1944年7月20日,在希特勒东部战场总部会议室(本来设计是在地堡“狼窝”)中的炸弹爆炸事件,希特勒很侥幸地只受了一些轻伤,也是客观事实,很多人认为假如炸掉了此人,战争或许就能提前一年结束,那么顺理成章会挽救很多人,其实这仅仅是“假设”,甚至是一厢情愿的“假设”。

这起暗杀计划借用北欧神话中奥丁神的婢女瓦尔基里的名字,本来德军是有这么一个临时方案。影片中施陶芬堡借用原计划进行了一番修改,但是展开实施的关键一个步骤:必须得到希特勒本人签名通过“瓦尔基里”修改方案,使其能够方便他们一伙人调用军队展开清除阻碍。希特勒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如果不了解瓦格纳,就不会懂得瓦尔基里。”

           “瓦尔基里”显然有所寓意,本来是瓦格纳歌剧《女武神》的主题。在北欧神话传说中,瓦尔基里奉奥丁之命来往各地战场,收集死者的灵魂带回神殿。瓦格纳的歌剧和北欧神话其实都被希特勒狂热的头脑所扭曲,制定这划原本是为了镇压德军内部可能出现的骚乱,是一个紧急状态下的安保计划,但施陶芬堡等人却用来实施行刺夺权行动,他们准备在行动成功后顺利占领整个柏林,将党卫军一网打尽,然后试图与盟军谈判换取双方达成某种“和平”,绝不是意味着他们带领的德军提前准备投降。

    这个电影其实是美妙地“误读”了施陶芬堡的行动,当然这是创作者故意的。施陶芬堡原来是德军坚定的纳粹信徒,当他在战场受伤残疾以后,忽然一夜之间“觉醒”了,他觉得只有杀死希特勒,才能将整个陷入疯狂状态的德国上下人等解救出来。这个好莱坞式的设计尽管使故事充满了几分悲壮感,但同样使其脱离了真实设定,“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种标签,显然重点其实是落在“改编”上面。

          施陶芬堡作为一名德国陆军上校,结果由他发起制定,甚至具体领导很多职位和地位都高过他的人,指挥一次“行动目标希特勒”的行动,想想都觉得“变数太大”!

因为他实际又是从远离欧洲的非洲战场回到德国的一名文职军官,可以说在德国本部根本没有多少“影响力”。所以,这个行动要仰仗他为核心取得成功,几乎又是一次针对演员汤姆·克鲁斯所热衷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好比电影中他第一次参加高级将领和德国政客的聚会,说了一句:“杀死希特勒以后怎样?”人家根本都不知道这家伙是谁。不出意外,从后面行动展开来看,施陶芬堡获得的支持也根本不够,要说能够改写二战历史的走向(尤其是德国战争机器)谈何容易。


           电影的主题走向很大程度取决于导演和制片人,这部影片的两大重要职务都是布莱恩·辛格,由他请到汤姆·克鲁斯主演,显然为影片聚集了观众目光和票房潜力。由汤姆·克鲁斯的演绎,将这个真实历史人物往正义倾向的悲剧英雄形象来“修正”,自然全球观众都能够接受这样的“改编”。

导演布莱恩·辛格拍过不少娱乐气质出众的大片,可其实此人的“思想”本质却很微妙,作为一个号称出身犹太区的人,却自幼对二战德国史颇为痴迷。正如他在《行动目标希特勒》的十年前,还拍过一部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纳粹追凶》,这个故事似乎颇为形象传递出导演本人对当年历史的某种内心隐秘。

后来这部《行动目标希特勒》也不是他在做什么挑战历史题材的噱头,至于为什么他会执导这部作品,这一念头据说始于1980年代,还是少年的布莱恩·辛格跟着母亲去探望一个寡妇,该寡妇的丈夫就是因行动目标希特勒行动而被牵连丧命的人之一。

          布莱恩·辛格的作品一向更以故事情节吸引观众,所以作为一部二战题材的《行动目标希特勒》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更不依赖多少火爆刺激的战斗场面。

包括这段历史往往也只有特别熟悉二战历史的人恐怕才了解,很多外人并不清楚这些德军的内幕,而且说法其实不一,这也是最终施陶芬堡会在几十年间饱受争议的一个原因。

          从剧情表演上看,汤姆·克鲁斯的个人气质很突出,国际巨星的形象往往让人忽略他表演上的进步。影片正是通过他的塑造完成了对这个德国军人的修正处理,或者说人性化诠释,当年他们也有反抗纳粹的正义举动,能够被今天的观众所理解和同情。

施陶芬堡在战争中失去左手两个手指和整只右手,左眼也重伤,右眼破裂完全失明。战争的残酷使施陶芬堡的思想彻底转变,当他回到家中看到孩子们挥舞刀剑,小女儿戴着军帽行礼,领着家人在地下室躲避轰炸。这个生活化的细节暗示施陶芬堡后来参与实施刺杀行动的正义一面,尽管他最终失败了,但也称得上历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失败,或者最让人遗憾的失败。

         看完影片,很多人会自然地站在支持或者同情施陶芬堡的一面,这就是创作者所希望的。拥有不少德国资金包括德国政府资助的《行动目标希特勒》正是德国人的一次“主旋律”和形象工程。

  可如果仔细回味影片中带出的诸多历史细节,还是可以了解整个电影故事和真实历史之间存在颇为尴尬的矛盾。例如最终施陶芬堡被处决时喊出的“神圣德国万岁!”(其实他说的应该是神圣的德意志帝国万岁)。施陶芬堡等人真正反对的顶多只是疯狂的希特勒一个人,而不是当时已经被鼓舞到癫狂的德意志精神。

很多年以来,已经不少二战研究还原背景,施陶芬堡等人虽然展开行动目标希特勒,不过真正的原因和用意都倾向于他们这一群人并不是希望提前结束战争,而是能够实现单方面和盟军和谈,从而扭转西方盟军枪口全力进攻苏联!


进一步说,即使施陶芬堡的计划顺利成功,被德国占领的那些国家也不一定会受益得到所谓拯救。施陶芬堡曾经说过,他们将保留边界原状,其中包括根据1937年希特勒和苏联条约确立从波兰攫取的大片土地。所以,即使他们成功干掉希特勒,波兰等地仍然会失去大部分领土。

          几十年来,根据这个他们的失败行动演绎的影视作品其实已经有好几次,虽然对待历史的评价有多方面的解释,但这个故事毕竟仍然指引着今天的人们不要遗忘那一段人类最为惨痛的历史教训。不管那些人物处于怎样的角度,都是留给今天我们思考的导火线。



  真实的“瓦尔基里”行动:


       1944年7月20日,阳光灿烂,天气炎热,在德国东普鲁士腊斯登堡希特勒的军事大本营——“狼穴”里车来人往,忙碌非凡,因为这天希特勒要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来自前线的许多将军将在会议上汇报情况并决定新的军事计划。这时,一个秘密行动目标希特勒的计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1943年以后,德国在东线战场上节节败退;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地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得德国处于腹背受敌,所以眼看失败已经有了征兆。


而希特勒不听一些将军的劝告,仍然一意孤行,要将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进行到底。在陆军中,有一批离心的将领密谋,决定派人行动目标希特勒,然后由陆军接管,组成以贝克将军和格德勒博士为首的临时政府,与美英同盟国谈判,签订新的和约。参加这个反对希特勒集团的还有国内驻防军司令奥布里希特将军、柏林卫戍司令哈斯将军等,他们决定趁着召开军事会议之机,派军官施陶芬堡上校去“狼穴”行动目标希特勒。

         施陶芬堡曾是奥布里希特的参谋长,1944年被任命为国内驻防军总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参谋长,他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手臂和一只眼睛,在残酷的战争现实中想寻找挽救德国的出路。

20日上午,他从柏林乘军用飞机到腊斯登堡,在黑色的皮包中除了向希特勒汇报的关于新的“步兵师”的文件外,还有用衬衣裹着的一颗定时炸弹。施陶芬堡凭着特别通行证顺利地通过三道警卫线来到了“狼穴”大本营的会客室。

在会议即将开始,参加者纷纷走向会议室的时候,施陶芬堡推说忘了一件东西,要回会客室一趟。他到会客室匆忙打开皮包,用一把镊子弄碎了定时炸弹中的一个玻璃管,以便让管中的药水流出,将一根细金属线腐蚀掉,使撞针弹出击发雷管引起爆炸,这大约需要10分钟的时间。

施陶芬堡做好准备步骤以后,把炸弹重新放回皮包之中,最后一个进入会议室。这时会议刚开始,一位将军正在向希特勒作东线战况的报告,大家围着铺着军事地图的桌子,边听汇报边看地图。

施陶芬堡挤前一步将皮包放到桌子下面,距希特勒大约有1.5米的距离,这时已经中午12时37分,估计还有5-6分钟就要爆炸。他又趁机溜出会议室。

        有时历史确实是会开玩笑的。参加会议的一名将军想更清楚看一看地图,无意中碰到脚下有一只大皮包碍事,就把皮包拎起来放到桌子下面那个厚厚的底座的另一边。这样,炸弹就离希特勒更远了,并隔着一层橡木板。这个看来无足轻重的随手一挪救了希特勒一命。

12时42分一声巨响,定时炸弹爆炸,会议室内血肉横飞,烟雾迷漫,有的被炸飞了腿,有的狂呼救命,有的夺门而逃,有的在寻找“元首”,乱作一团。站在距会议室200米处的施陶芬堡见会议室烟火大作,欣喜万分,认为希特勒已经必死无疑,便立即登上汽车骗过岗哨,直驶机场。此时机场场长尚未接到关闭机场的命令,施陶芬堡乘上来时的专机,向柏林方向飞去。

       爆炸现场经过清理,炸死四人,重伤数人,希特勒头发烧焦,两腿灼伤,耳膜震坏,右臂挫伤,但没有生命之忧。起初大家还认为是盟军飞机进行偷袭,中了炸弹;后来见地板上炸了大洞,也有人怀疑是建筑工人在装修时将炸弹放置在地板下面,过了两个小时后才发现线索。

在核对会议人员时缺少了施陶芬堡,随后又接到警卫报告说有一位“独眼上校”乘车离开大本营往机场方向而去。这时有人才想是施陶芬堡曾把皮包放在桌子底下,刺杀事件的线索逐渐明朗起来。希特勒立即下令逮捕施陶芬堡,但由于大本营与柏林的通讯联络被密谋分子切断了3小时,命令没有及时传到柏林,施陶芬堡还是安全地离开了柏林机场。


         当时柏林密谋集团一直正在紧张等待消息。下午4时30分,施陶芬堡向大家汇报情况,展开计划夺取柏林。但是有人说方才与大本营通过话,听说希特勒只受轻伤,施陶芬堡认为这是撒谎。贝克将军同意采取行动,摧毁希特勒的班底。他们先将知道内情却突然拒绝合作的国内驻防军总司令弗洛姆将军软禁起来,并向各地同谋者发出密电告知希特勒已死,催促迅速举事。柏林卫戍司令哈斯将军派警卫营长雷麦尔少校去执行逮捕纳粹党重要人物的命令。雷麦尔首先去逮捕宣传部长戈培尔,戈培尔刚接到希特勒的电话,要他尽快把谋刺失败的消息在电台上广播。

戈培尔见雷麦尔闯入办公室就问前来干什么?雷麦尔说:“元首已死,奉哈斯将军之命来逮捕你。”戈培尔接通了大本营的电话,雷麦尔在电话中听到了熟悉的嘶哑的希特勒声音,立即接受指令。希特勒在电话中要雷麦尔只服从戈培尔的命令,迅速逮捕“反叛人员”,同时宣布提升他为上校。于是柏林发生了戏剧性变化,雷麦尔受宠若惊,立即率全营人马占领柏林卫戍司令部,并控制电台播出“有人企图刺杀元首,但元首仅受轻伤”的消息。这样各地与密谋集团有联系的军官为了保全自己,陆续停止活动。

        当天傍晚,施陶芬堡、贝克、哈斯、奥布里希特等都先后被逮捕。弗洛姆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审讯”后便将施陶芬堡、奥布里希特枪决,贝克开枪自尽。但弗洛姆由于知情不报,最后也没好下场,被希特勒处死。

         第二天凌晨一时,德国收音机里响起了那个著名的嘶哑声音。希特勒宣布自己遇刺后安然无恙,号召检举、逮捕反叛者,如遇抗拒可格杀勿论。党卫军总司令、“盖世太保”总头目希姆莱取代弗洛姆的职位兼任驻防军总司令。

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在全国和占领区大肆捕杀与这次事件有关的人员,不过很多无辜者也遇到被牵连的命运。此案件有7000人被捕,4900人被处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