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是捧着怕摔,放嘴里怕化。再暴脾气的母亲,在孩子面前都变得温柔可人,活脱脱成了古代未出阁的那个她。
90后男孩小力(化名),因成绩优秀,被录取本一而且读的是热门金融专业,实打实的学霸一枚。然则就是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却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
简历优秀,面试机会多,可总是在面试无情被刷下。几次之后,他又转向公务员,笔试成绩稳稳的第一名,到了面试依旧成了垫底。
辗转几次的失败,让小力失去了信心,沉迷网络,在家待了两年。母亲着急了,天天念叨去找工作,终于有一天小力爆发,一脚踹开母亲
说:“我现在所有的结果都是你造成的!你只让我学习,不让我交朋友……你再看看你自己,和谁的关系处理得好?”
母亲呢?也感觉委屈,本来为儿子好,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还在宁波市里租房住。为能让儿子专心学习,不让小力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母亲认为,父亲本就沉默寡言,再说家里与身边的亲戚关系不好,还经常的吵架,但是这和儿子有什么关系呢?
她得出的结论是:“我的儿子明明很优秀,一定是用工单位里没有熟人,有人介绍就一定没问题了。”
不得不说,忘恩的孩子,心寒的父母,反过来想想却又心酸:打拼一辈子为儿为女,到头来落个埋怨。
孩子有错吗?错的离谱!养儿只为身后事,没有父母的不是,只有儿女的不对,动手更是对父母的不孝。况且你找不到工作,并不能怪在父母身上,家人养育,你不努力,到哪都吃不开。
但是现在的父母啊,给了孩子们一个身体,思想却留在了自己脑子里,于是孩子出去就成了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只有生活本能,没有生存技能。
(二)
待过一个公司,当时处于创业时期,于是加班、开会成了常例。每每想休息的时候,看看身边同事埋头苦干的时候,默默把假条撕了。
领导也是个个卯足了劲,培训、沟通、打样老板亲上阵。第二年开春没多久的一次会,让公司炸开了锅。
老板在办公会上,严肃并且要求写进会议记录的一段话是:“从进入5月份到6月中下旬,公司上班时间除决策会议我还正常参加,其他时间我不在参会。紧急事情短信联系,不能打电话,除非我主动打给你们。”
他说完看看我们目瞪口呆,谁也不敢说话的样子,轻轻一笑,加上一句:这不是孩子要中考了!
老板,你这是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还都以为是公司要准备解散了呢。但不得不说,从这能反映出,父母对于孩子学习是放在第一要位。
散会后聊起这个事情,领导笑谈别看在公司一把手,到了家里就是三把手,谁能都指使。
妻子说窗户玻璃太薄,隔音不好影响孩子学习,二话不说,换!
孩子说这两天睡觉不好,老没精神,起来还腰疼。夫妻俩愣是啥事没干,在家仔细检查了床,最后结论是可能床垫不行,没说的,换!
开完中考前家长动员会,家里就实施全天候戒备,应酬能推就推,亲戚约好考完再见,车接车送加营养快线,生怕孩子有点闪失。
恨不得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围着孩子转。
可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就是孩子甜蜜的负担。天天的两点一线:家与学校;单纯的社交关系:父母与老师,同学之间。
你能给孩子一个24小时陪伴的家,却给不了一辈子安稳的环境。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经历的事情,你能一直在身边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这样只会让孩子,遇到事情先想到家。就像温室长大的花,开的争相斗艳,搬到太阳光下,如霜打过一般,蔫了叶子枯了枝,因为失去了房子的遮风挡雨。
(三)
不得不说,现在面试,就是一个推销自己的过程。本质就是产品性能如何,优点在哪里,是那点能抓住客户(公司)的心,让客户(公司)为产品买单。
网上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是,面试就像相亲一样。双方通过沟通,彼此获得所需信息,对比自身的契合性,价值取向是否一致等。
走向社会,面试是社交的第一步,迈不出这步,连工作的机会都失去了,谈何后来的发展,金子要发光不还得有人去淘出来?千里马还需要伯乐。
小力的母亲,阻挠孩子与其他人一起玩,还经常与亲戚发生争吵。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最好的社交老师:父母与社会。
我们都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附近。于是孟子经常嬉戏玩耍于坟墓之间,孟母见此觉得此地不适合居住,就搬到市场附近。
可孟子又想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于是决定搬迁到书院边住下。这时,孟子模仿儒生们礼仪之事,孟母才定居下来,认为是适宜居住之所。
可见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小力踹母亲的行为,令我们寒心的同时,父母与亲戚经常吵架真的对孩子没有影响吗?
父母一言一行,落在孩子眼里,都变成了参考,会不自觉的模仿,并付之行动。他意识不到身边知近的人如何相处,认为吵架都是一种常态。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社会社交无处不在,终有一日孩子要进入这个大染缸。纷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人情网络,从小就给孩子划下了隔离带,什么时候他才能进入快车道。
中国家庭式溺爱,正在消磨他们的独立、自主、表达的能力。可怕的是,我们还认为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毕业后没有一家公司只要求背书做卷好就行,这个时候签合同要谈判,谈业务要交流,哪怕文员坐办公室,还得有眼力劲端茶倒水。这些不是什么卑躬屈膝,低三下四,而是去抓住这些社交背后的机会。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并不能逃离社会这把教杆的敲打。总要有一些需要自己去买单的东西,也许是面试失败,也许是工作迟迟不能晋升。
(四)
马云在儿子18岁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他说儿子18岁了,送你三句话:
第一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独立判断;
第二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世界是有很多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比问题多,世界所有的问题,人类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为什么我们就过不去?
第三个讲真话,跟老爸讲真话。
你看,给了孩子一个身体一个家,更要给他一个大脑,去思考,学会处理,立根生存。
现在教育已经越来越注重动手能力,身边有同事说,昨晚回家折了一晚上的千纸鹤,孩子兴奋的大呼小叫的,虽然叠的歪歪扭扭,可孩子一直比对着折好,跑到床前对父母炫耀。
还有一次逗孩子说,家里锅坏了,没法做饭,其实妈妈本意是想带着去吃麦当劳。谁知小女孩歪头想了想说:那爸爸可以出去买锅啊。
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教育。学校能给的是书本的知识,而父母是孩子言传身教的最佳版本。
但愿以后孩子的“锅”,我们做父母的不背,要用锅教他们做的一手好“菜”,下得“厨房”,上得“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