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我自己都感到有点突兀,很害怕引起性情豪放者的逆反情绪,这不是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而是要对文字本身负责。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标签化的东西,很多时候,一说者只注重当下感受,听者却以偏概全,实在可悲。
有句英文叫做“never say never”,我着实赞同,任何理论都需要放在某一个或者某些场合,故事或者环境里,才有实际意义,也才能让人感同身受,失去了这些载体或者平台,道理也就成为了空谈。
题目所言,在我看来更适用于日常交往的人际,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更是心机的体现,但我不谈心机,更注重感受,谁的感受呢?无外乎听者与说者。
听者
这句话之所以击中的我的感受,因为它来源于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选择为黑人辩护的律师阿迪克斯告诉他的女儿:“没有必要把你懂的全部东西都说出来,那不合妇女规范——再说,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人比他们聪明,那会让他们很恼火,你说得再正确,也改变不了这些人。除非他们想学,否则一点办法也没有。你要么闭上嘴巴,要么就使用他们的语言。”在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里,阿迪克斯保持着难得的理智,他的一言一行对女儿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乐嘉在《本色》里关于梦想的篇章带给我的感动,就如阿迪克斯所言,没有人喜欢他们身边有人比他们聪明。因为这正好证明了他们的笨拙,当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时,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中很失败,而人们本能的不愿意承认这种落差,需要别人最多和他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来获得内心虚伪的平衡感,同时这也可以成为一个掩体,来使其自身的不作为看起来不那么显眼。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梦想受到太多别人的嘲笑、反对与不屑(除非你想以此监督自我),最好还是让自己看起来不要那么聪明与博学。毕竟为了梦想勇于行动的人不那么多,那就不要让他们平静的生活因我们的言语而起不必要的波澜,因为这种波澜会带来的我们内心的不爽甚至于可能放弃梦想,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们需要体现出一个胸无大志的形象,来让实现梦想的环境保持和谐,这尤其需要我们藏起自己言语上的锋芒,在行动上奋进,我想这也可以称为大智若愚吧?
说者
常常听到一句话:“看透别说透,继续做朋友。”说实话,从内心深处,我讨厌这种表面一团和气之下的通晓斤两,复杂的心机争斗让我觉得很累。所以我总是喜欢说透,说穿,常常抑制不住的自得和炫耀,想借此获得掌声与赞扬。
然而希望总是落空,甚至遭来反感。深入学习性格色彩以后,我终于明白,如果一个人总喜欢说透,说穿,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看透。
对于自己而言,懂得一个道理很简单,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心领神会。而通过不断的炫耀来获得认同,只是内心无力感的一种表现。因为内心不能自我认同,需要从外界获取力量来满足,这也是我逃避实践的一种途径。
而对于洞察别人而言,更是如此。洞察需要建立在感受别人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自己的迷宫里走不出来,甚至活在一张面具之下已经很久了,因为每个人都是骗自己的高手。这张面具很大程度也是一种自卫的方式,若我们贸然拆穿别人的骗技,让他自己的真实面孔瞬间暴露在空气里,这无异于杀了他,丝毫得不到他的任何感激。
因为,第一,如果他不想改变,我们说什么都是徒劳,说白了,我们只是以知晓他的本来面目来自我得意而已;第二,每个人听到的都是他想听的,也只想说他想说的,所以,如果真心想帮助他,需要了解他的性格,他的经历,他的一切,以便以他的方式来与他交流,疏通他复杂的情绪脉络,引导他自己来看到真相,接纳自己,而非直接告知真相。
因为真相往往是伤人的,接纳属于自己的真相,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式,退一步讲,当一切都无法改变时,一个在面具之下活的很自得的人,让他带着面具活下去或许是更好的方式。试想,当他幡然醒悟,却无力改变事实之时,内心的绝望之情,你能想象么?所以,很多事实,选择让它们烂在肚子里,其实是更好的方式,因为捅破以后所造成的结果我们无法承受。
言多必失,这已然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但理解这四个字的角度与方式,却有很多,多到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想。本人只是以听者和说者的视角略加分析,说实在话,并不满意,如果你有更新的见解,欢迎交流,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