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凤县)文艺创作骨干培训会”有感
盛夏时节,省文联一行艺术家给我们这个被秦岭包裹的山区小县送来阵阵清风。在本次活动中,从各位名家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情怀”驱动。无论是小说诗歌创作,还是小品曲艺表演,总是会被艺术家的热爱,执着之情吸引感动。
从作家周瑄璞的讲解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她的丰硕的创作成果。然后在深入走进过程中,才发现她是一个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坚毅前行的勇敢者。她提到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多湾》,五十多万字的作品用一年多创作完成。然后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孟劲,在一个又一个出版社之间来回穿梭。诸多否定中,她初尝失败滋味。
然而,这初次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她创作的脚步。随后的五年多,她用四五十部中短篇小说的丰厚创作,在文坛立稳脚跟。并在此期间历经九次修改,终于使得《多湾》这部作品面世。我没进行过专业创作,但从我零星小雨的涂鸦中,我知道,如果没有一份对文学创作的炽热情怀,这条路,想坚持走下去,太过艰难。这个柔韧的女性,她对文学的坚毅执着,让我们看到一个文学工作者成功背后的艰辛与热爱。这样一份纯粹,让人不由心生向往。
著名表演艺术家刘远老师在与大家分享她的作品故事时,又让大家看到一个对表演艺术充满挚爱之情的奋斗者。在老师轻声细语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她为《延安情》多次深入百姓生活的融入;听她讲《办公室故事》的创作历程,又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细腻;回忆《少管所》的灵感来源时,在她饱含深情的双眼中闪现的是对未成年教育的沉思……每一个成功作品的诞生,凝结的都是艺术家不竭的努力。一句台词,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经历上千次地打磨修改。这样一种对生活,对艺术的持之以恒,怎能不让人感动?
而她特意提到自己的那份农民情怀,更是让我对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敬佩不已。她说:“不要以为农民就是不拘小节,邋里邋遢,要从灵魂深处去理解他们,用真诚去塑造他们,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就是凭借这样几十年地摸索探寻,让她对戏剧文学更加精益求精。这份认真,让所有后来者为之动容。这苦心孤诣地追寻,怎能不让人叹服?
在此次培训之前,对于快板艺术,我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但在曲艺表演家杨锦龙的讲解下,让我这个懵懂无知之人,也对这门传统文化有了些许了解。从杨锦龙的作品创作及表演中,让人们看到一个对传统文化满腔热忱的坚守者。你会发现,只要说起快板,他浑身的毛孔似乎都能散发出浓浓的爱意。眉毛一动,眼神一瞟,无不彰显出他深厚的专业功底。这明显是一个骨子里都有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人,在如今这个崇尚快餐文化的时代,他始终坚守一份传统情怀。这样的文化传承,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源。而且他的传承并不闭塞,诸多作品创作,更是能让大家看到在坚守传统文化中,他的发扬与创新。
作品《茶为媒》,融合评书,相声,小品,音乐等诸多因素于快板艺术,让整个表演既具传统美感,又充满现代活力。他的创作,很好地解决了很多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对艺术创作地思考沉淀,他的快板创作又怎会有如此动人心弦的魅力?这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怎能不让人折服?
文学是什么?很多人有过描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是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福楼拜说:“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其实,不论是教科书,还是炉中火,文学都是人类在活着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记录。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创作就必不可少。
文学创作这条路,走上去似乎没有门槛;走下去,却会发现荆棘丛丛。而支撑广大文学创作者的动力是什么呢?鲁迅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坚韧,认真,韧长”六个字,道尽所有文学人创作之路所需之源泉。
文学创作是孤独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需要一份热爱;文学创作是枯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需要一份执着;文学创作是漫长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需要一份坚守。这一份热爱,执着,坚守就是所有文学人不可丢弃之情怀,更是所有文学创作追寻真善美的源动力!
兴趣成就小我,情怀才可成就大我。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文学人情怀不变,何愁不出新品精品?愿此次培训的清流,能滋润凤县文学创作者的心田!更愿所有文学人,都能在创作路上心怀大志,硕果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