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周的故事写作训练,我们先后共读了《情节与人物》、《冲突与悬念》,之前的作业不少小伙伴反馈太烧脑、跟不上,的确一下子就自己编出个故事有点难度,那我们就继续学习优秀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今日作业:
https://www.vmovier.com/54223?from=index_hot_week_img
观看上面链接中的微电影,可以写出你的所见、所感、所思,也可以分析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三幕式结构、冲突、悬念,还可以试想一下自己如果是导演,你会怎么做?
我的作业:
01简介
埃及卢克索电影奖获奖短片《另一只鞋子》由年轻的埃及导演Sarah Rozik指导,Mohammed Maher编剧,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但家庭境遇不同的孩子在火车站因为一双鞋而发生交集的故事。
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圣雄”甘地的经历:据说有一天甘地坐火车时,他的一只鞋子被车门挤掉到了车外,此时火车已经启动,他无法下车去捡鞋子。突然,甘地脱下另一只鞋子也扔了出去。其他乘客不解,询问甘地为何这么做,他却说:“剩下的一只鞋,对我来说已经没用了;但如果有一个穷人路过,他就可以捡到一双完好的鞋子穿。”
在此片中,两个孩子的举动也正表现了人性中最纯粹美好的情感。穷孩子坚守着贫穷的底线,虽然羡慕、渴望,但绝不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富孩子乐于成全和给予,虽然珍惜、不舍,但愿意让他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确实,这样理想主义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生,然而,我们虽不能改变他人,却能改变自己。如果看完这短短四分多钟的故事,你也会想在生活中多一个小小的善举,那么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
上面是对影片的相关介绍。首先来说一下我看完之后的一点感受,之后讲述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02感受
影片很短,故事也很简单,甘地扔鞋的故事小时候就看到过,似乎不值一提,但我却要说这是一个好故事、好电影。配乐和画面相得益彰,特别是追逐火车的场景,深深的打动了我。影片有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1、在人来人往的喧闹中,穷小孩拿着自己的破旧鞋子,独自坐在角落,他摆弄着鞋子,好像试图修理一下。这时候他的视线中出现了一双崭新的黑色小皮鞋,适时的镜头切换和特写,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穷小孩的羡慕与渴望。
他的鞋子我很熟悉,就是小时候经常穿的人字拖,我以前也总是穿到坏为止。最容易坏的有两种,一是穿时间久了之后就会不断磨损变薄,二是人字拖前面与鞋底连接的地方,时间久了就容易掉出来,这个小孩似乎就是遇到的第二种。
2、用慢动作表现穷孩子捡到鞋子的那个画面,孩子的表情转换正是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犹豫,他是那样羡慕与渴望新鞋子,现在新鞋子摆在眼前,他却选择了物归原主。
这一选择正是影片的精华,也是展现了孩子的善良与纯真,尽管贫穷也不失底线。但这一点也是有不少人非议,之所以没有选择据为己有,是因为只有一只鞋子,总不能一只脚穿拖鞋,一只脚穿皮鞋吧,假如是一只同款的拖鞋呢?假如捡到的是一双皮鞋呢?这一切只不过是代价与诱惑的对比罢了……我想在现实中的确不会这么美好,但作品本就是剔除了平庸的生活,因此展现美好的一面理所当然,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3、穷孩子追着火车想归还鞋子,可哪能有火车快呢,最后富孩子把令一只鞋子也脱了下来,扔给了穷小孩。这不是施舍,这是人类最真挚的同理心,既然对自己已经没有用了,为何不成人之美呢,何况难道就让穷孩子就穿一只鞋么。穷小孩得到一双鞋子之后,扬起了灿烂的微笑,这不是得意或侥幸,也不是感恩,我看着他挥动左手与富孩子告别,加上脸上真诚的微笑,这同样是很真挚的情感,就是对待朋友的样子,不会像我们大人一样感激涕零或别有想法,就是交到好朋友的喜悦。
03思考
首先,影片的主题对我们当下有什么价值呢?目前我们身处的社会还真没这么贫困了,但故事展现了做善事最重要的两点:
- 朋友的心态,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也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好奇与赠予,是真的把对方当做跟自己一样的人;
- 换位思考,不论你自己喜不喜欢,都不是对待别人的标准,你需要真正考虑到对方的处境与需要。
下面从故事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1、从经典故事中获取灵感。尽管故事基本源于甘地,但将人物改换为小孩之后就显现出了不一样的主题,也更加能打动人心。这是我们写故事的一大技巧,凭空编故事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按照经典故事的情节进行某些要素的改编,就能重新创造出一个好故事,毕竟虽然故事无穷无尽,但套路桥段其实就那么多,所以好的故事不怕重复与借鉴。
2、人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那个穷小孩,虽然篇幅很短,我们无从得知小孩的背景与性格,但是从他捡到鞋子略有犹豫后归还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纯真善良,尽管贫穷。从人物“心结——关键时刻”来看,显然因为贫穷,他的心结是对新鞋子的渴望,诱发事件是看到遗落的新鞋子,关键时刻就是他捡到鞋子的那一刻,对新鞋子的渴望与将鞋子归还的选择取舍,结果是他选择立即归还,最后反而得到了一双新鞋子。
3、三幕式结构。第一幕是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出场,展现出故事的人物、场景、主题、道具;第二幕是穷孩子捡到并追逐火车归还新鞋子,有内心的冲突,有激烈的追逐;第三幕是眼看追不到火车,富孩子反而把令一只孩子扔给了穷孩子,这是故事的高潮,两个人都笑着挥手告别,火车渐行渐远。
4、冲突。冲突的核心是目标、障碍、结果,这个故事之中主要是内在的冲突,外在环境和人物并没有制造障碍。
5、悬念。与冲突一样,由于这个故事的短小,情节也很简单,悬念也不多。最大的悬念就是标题与主题,另一只鞋子是什么意思?另外,当穷孩子捡到鞋子的时候会做出什么选择,这也是一个悬念。
04结语
如果我是导演,我要怎么拍?我看到评论区有不少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比如剧情太简单,时间太长,主题不够深刻等等。但如果只是拍一部微电影的话,而且是为了社会宣传,那么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也不适合展现太多的冲突悬念、深邃思想、复杂剧情,目前的处理已经是很好了。如果非要加点什么,那么建议展现穷小孩更立体的形象,甚至是起个名字,让大家记住他吧。
电影主题是“另一只鞋子”,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倡议善举、宣传正能量,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善良的方法,就是,朋友的心态和换位思考,损有余而补不足。